阿里迅犀新制造新在哪?

昨天阿里捂了三年的新制造專案犀牛智造終於登場了。

這也是阿里“五新”戰略中的新制造領域的產品線。其他新領域裡:新零售誕生了盒馬生鮮;新金融誕生了螞蟻金服;新能源誕生了阿里能源雲計劃;新技術有了達摩院;這次的新制造就孵化出了犀牛。

阿里迅犀新制造新在哪?

說白了,阿里的犀牛智造其實就是一直說的在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消費者直達工廠),這個領域其實也並不“新”。

C2M模式是由前百度總裁助理、市場總監畢勝在2013年提出的概念,這種模式強調製造業與消費者的銜接,按使用者需求生產,跳過品牌商、代理商、最終銷售終端等渠道和中間環節,實現對中間成本的節省控制。代表性的平臺就是畢勝自己的創業專案——必要商城。

必要的東西品質沒得問題,價格相比於大牌確實便宜,但比拼多多又貴出好多,他主打的賣點就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而且商家都是大牌的代工廠,這兩點很吸引消費者。

2018年,拼多多率先啟動採用C2M模式與製造商共同打造爆款產品;那個時候的拼多多就有這方面的野心,希望直接對接工廠,消除中間商,包括倉儲、經銷、品牌等,乾脆打上拼多多的品牌,連品牌溢價也省了。

阿里迅犀新制造新在哪?

2019年,京東將原有的京東拼購升級為了“京喜”。京喜的戰略也很大,據說要聚焦中國1000個產業帶和原產地的100萬家優質工廠型及農場型商家,賦能10萬個工廠型商傢俱備C2M能力。

蘇寧也同時釋出了蘇寧C2M生態,蘇寧C2M平臺和阿里很像,也希望透過資料洞察,將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傳達到生產廠家進行定製化生產,既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又減少生產廠家的庫存壓力。

都是希望去掉中間商,但是側重不同,必要更注重品控,拼多多更注重使用者運營,京東更關注工廠的資源,蘇寧更重視線下資料資源的利用。

阿里的犀牛智造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快,一個是洞察。

通常服裝行業的生產模式是平均1000件起訂,15天交貨,而在新制造的模式下,“犀牛工廠”可以實現100件起訂,7天交貨。這種“小批次、快反應”最大程度降低了試錯成本,減輕了庫存成本,為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強的韌性。

洞察方面,阿里巴巴將行業洞察、銷售預測與設計、生產端直接打通,讓商家推出爆款的門檻將大幅降低。

阿里迅犀新制造新在哪?

製造行業不缺這樣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從2002年就提出“隨需應變”的IBM,再到風靡全球同樣是走快時尚路線的ZARA,都說明了製造業成功的秘訣。

而現在,大資料、智慧製造和這些湧進製造業的電商平臺又給製造業企業帶來新的勝算。

無論C2M賽道上湧進多少平臺,平臺的終極夢想就是又有海量的使用者訂單、又有好的產品、還有能洞悉使用者需求和生產優質產品的工廠。對於人、貨、廠的資源的爭奪和C2M的改造將會是平臺永恆的話題。

現在都只是序曲,正如馬雲預言,純電商時代會很快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