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中國人吃飽的時候,我們都是吃飽的,而且還是吃得小心翼翼

對袁老了解非常少,不敢妄評。只能談點泛泛感受。

中國人能吃飽其實也就是最近三十多年的事。

我曾經集中翻過三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關於糧食之類的檔案。毫不誇張地說,在饑荒年代,一百斤苞米穀換一個大姑娘,為了一口飯一家人互相捅刀子,易子而食的事實在是太多了。如果要我舉例子,三天三夜說不完誇張了,但是一口氣說二三十個不成問題。

即使是到了我出生的八十年代,雖然大部分地方可以吃飽了,但其實還是吃的小心翼翼,精打細算,還要土豆紅薯做補充。記憶裡,九十年代,我到外婆家玩,住的多了幾天,他們就得去鄰居家借糧食。村子裡誰家田地多,誰家口糧足,娶媳婦都要容易很多。我中學時還收藏過幾十張糧票,一斤五兩的都有。糧票真正進入歷史,似乎還是在九十年代。

對吃飽飯的渴求,對飢餓的恐懼,是很多老一輩人入骨的記憶。誰解決了這個問題,誰就是民族英雄。袁老和他的團隊,以及成千上萬為糧而奮鬥的人,都值得我們尊敬,感恩,銘記。

於我來說,每一次看到前輩離去的事,心裡都頗有感觸。有時候就會想,那些出生在三四五十年代的前輩的離開,往往會引發社會性的追悼。為什麼會這樣?

可能就是因為他們那幾代,有非常強烈的時代特點,烙下了強烈的理想主義精神。一生中,會為了國,為了事業,捨棄小我,是常態,苟利國家生死以,棄兒女情長於不顧,是他們的常態。

他們那幾代人,當年投身一項事業的時候,水平未必高,智力未必強,條件更是不堪,但偏偏就有一種“老子就要幹出個結果”來的堅忍和孤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廢話,就是幹,幹到死。大浪淘沙,很多人就是憑著這一股精神氣走到了人生的頂點。成就國家,也成就事業,也成就了自己。

今天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不再是吃飽了的問題,而是吃肉連精的(瘦肉)都懶得看了。許多時候,承平日久,大家想的更多的是小我,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明天的升職加薪老婆熱炕頭。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所以,我總覺得,某種意義上,每一次前輩離去,大家的哀念裡,有很多其實就是在懷念那逝去的、淡漠的家國理想,隱隱約約地在感覺今天的我們少了一種犧牲奉獻,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

我們後來者能夠在承平之下,有這種機會,從國家大事迴歸到自己小我,是離不開前人打下的基礎,栽下的樹,後人不能忘。

袁老一生成就,於個人,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業之幸。於國家,是國家之幸。今天還有這麼多人感恩,是民族之幸。

袁老千古!

袁隆平為什麼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