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都變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但那又有什麼關係?

前些天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因為遇到了一件事情,思想觀念短時間內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最後她感慨地跟我說:我們活著活著,就活成了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

其實這種感慨,我也經常會有,但也只是感慨,我卻並不是覺得遺憾和傷感。

今年“五。四”那天,六神磊磊寫了一篇文章,文末有這樣一句話:“人最大的欣慰之一,就是當你穿越時空,回到少年的自己面前,對方說:我不討厭你。“

我當時看到後第一反應就是,如果少年的我對現在的我說:“我討厭你!”

那麼我一定會對她說:“誰稀罕你喜歡!”

也許我們都變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但那又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會有這種反應?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年輕的時候(當然也包括我),三觀並不怎麼正確,看問題的角度也並不客觀。

比如我們年輕的時候讀瓊瑤,真的會以為“紫菱失去了愛情比綠萍失去了腿”更慘。

不僅如此,年輕的時候易衝動、沒定性,做事做人不夠沉穩、沒經驗,不夠自信……這些是年輕人的通病。

我倒無意貶低年輕人,年輕的好,自不必言說,但很多人忽略了年輕也有很多不好,認為年輕就是一切美好的象徵。

連嶽的文章裡有過這樣一句話:青春有多美好就有多愚蠢。

雖然,有很多年齡大的人,也有很多毛病。

但是,更多人,經過時間的洗禮,將年輕時的愚蠢變成了美好。

後來我和朋友說:即使變成了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你也不必感到遺憾。你現在的處境,和年輕時完全不同,環境變了,人也應該跟著調整,這是成長。

換句話說,只有現在的我們,才能應付現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才能應對工作中各種突如其來的狀況。換成年輕時的我們,面對這些只會束手無策。

所以,變化未必不好,就看是成長還是墮落。

也許我們都變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但那又有什麼關係?

前兩天端午節,和朋友聊到小時候吃粽子的習慣,我說,我好像從不懷舊。

是的,我從來沒覺得過去比現在好。

有人說,喜歡懷舊的人,要麼現在現在過得不如意,所以才總懷念過去的舊時光;

要麼,就是老之將至。人老了總是喜歡帶著濾鏡懷念過去。

而我嘛,要說現在也有許多不如意,而且這兩年也明顯有老了的感覺,但很奇怪,我真的很少去想過去。

也許在這方面,我的內心一直比較理智。

過去再美好,又或有再多遺憾令人意難平,我也不願意再浪費時間去感慨。因為無用。

在我看來,最好的永遠是現在,可期的永遠是未來。

也許我們都變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但那又有什麼關係?

前些天,朋友推薦一本書給我看,日本作家三浦展寫的《下流社會》。

這本書是2007年出版的,作者提出的“下流社會”這個術語,指的是當時日本新出現的一種階層。

我看完感覺,日本的“下流階層”狀態,其實和我們最近常提到的“躺平”很像。

年輕一代源源不斷加入“下流階層”,不僅僅是因為收入提升困難。更重要的是一種心態,一種對現狀的全盤接受,對生活熱情的缺乏。

在中國這種現象也愈來愈嚴重,向上努力太累,付出很大的成本,往往卻難有成效。

也就是說,越來越多人感覺到,努力無用。但是不努力,似乎也馬馬虎虎過得去,再想到人生苦短,乾脆躺平算了。

也許我們都變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但那又有什麼關係?

躺平的人有躺平的理由。其實我有時候也特別理解那些躺平的人,因為我也時不時會生出這樣的念頭——不想努力了……

但人到中年,想要真正躺平,還真不是那麼容易。

你不想努力了,娃還嗷嗷待哺呢,你想躺平,活生生的現實負責叫醒你。

所以我看身邊的中年,很少有躺平的,哪有躺平的資格啊!

你說這樣的中年人,就算圓滑一點,就算油膩一點,至少也是勇敢的。

這樣的中年人,就算是自己當初不喜歡的樣子,那又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