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的解決問題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解決問題 作者:(日)安宅和人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的解決問題

本書適合什麼人?

ž 工作效率低,總加班,也完成不工作的人

ž 那些“很努力”,卻沒有結果的人

ž 需要經常做PPT、行研、諮詢及給甲方做彙報的人,如果你還想驚豔到你的甲方

ž 那些對於問題總是無從下手的人,沒有思路的人

ž 想要洞察問題本質、對思考有興趣的人

ž 想要改變自己,卻不知道問題在哪裡的人

ž 如果真相賺錢的話,就要解決那些有高價值的問題,前提是你要知到什麼是高價值的問題,以及怎麼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這就是本書給到你的一套思考方法。

一句話總結

當你面對一個複雜的、寬泛的、困難的問題的時候,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找到那個真正有價值的答案呢?答案就是:將這個問題變成一個有立場、有比較、有假設結論的一個議題,然後你去驗證它,在此過程中找到答案。議題思維解決問題就是本書的核心內容。

你要對什麼找出答案

?——作者的核心精神。

多說一句:

你要對什麼找出答案

?因為並非所有的問題都值得在當下找出答案。透過提出議題來確定“終點”,以此引導思考,問題就變得有跡可循,變成一個證明題一樣,以此方法來破解問題;

本書內容邏輯:

在這本書中,作者直擊思考的本質,系統地講解了成功解決問題、創造有價值成果的思考模式——議題思考、假說思考、成果思考、資訊思考,即面對問題慢一點動手,先查明,確定議題,組建故事線與連環圖,並依此著手處理,找出問題的答案,將成果整理為論文或報告,最後把有效資訊傳達給別人。

(作者是麥肯錫出來的,對於分析問題、收集資訊、處理複雜事務的邏輯關係、最後輸出報告很有一套,所以這裡面集成了大量的方法論和思考方式,非常值得借鑑,本文重點分享有關議題的思考)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的解決問題

此圖是全書思想全貌-議題思維

為什麼Why

為什麼要學習這種思考方式?因為,它能夠讓我們發現什麼才是具有高價值的問題,並且在有限時間之內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何做How

透過查明議題(將問題轉化為有立場、表述清晰的議題),找到議題度高的議題,然後不斷分解議題,拓展議題內容,收集資訊、組織線索串聯起所有假設,預設結論,然後逐步驗證,調整過程,最終得到答案。

全書詳細拆解如下:

——獻給:“那些船到橋頭自然直、幹了再說、想太多沒用的人”

大多數人在面對工作和問題時,總是還沒有想清楚“真正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就急忙動手去處理、去解決。然後,像這樣一味求快、忙的團團轉的結果,往往是白費力氣,最後步入事倍功半的“敗者之路”。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的解決問題

在遇到問題時,先慢一點動手,因為有一件事比著急動手更重要——先判斷:這個問題重要嗎?

真正應該在現在找出答案的問題,而且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即議題,只佔我們認為是問題的問題總數的1%左右而已。所以,當一個複雜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並非所有的問題都需要去探究答案,也並非所有答案都有那麼高的價值權重。我們需要找到那個最有價值的問題。(就好比2080法則中,那20%最重要的事情決定了80%的結果一樣)

那麼,究竟什麼是真正的關鍵?

答案是“議題”,其關鍵就是,要對什麼找出答案。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的解決問題

議題的定義:

1。 兩個以上的部分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

2。 與本質相關或無法清楚辨別是非黑白的問題

舉例子:

XX市場的規模究竟如何?——這是提問

XX市場的規模是否正在逐漸縮小?——這是議題

議題就是設立假說、表明立場。只有建立假說才能第一次明確真正需要的資訊以及要做的分析是什麼。

議題度

:在目前的情況下,找出該問題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

解答質

:指對於該議題度,目前可以提供明確答案的程度?

(在現在這個階段,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的必要性有多高,以及針對該問題可以提供明確答案的程度,即機率有多少?)

大部分人會認為,工作的價值取決於你能得到某個問題答案的明確程度;然後,如果真的想從事有價值的工作,給一般人留下有意義的印象、後者是真的想賺錢的話,議題度(某個時刻找到答案的必要性)才是更重要的。原因在於,

議題度低的工作,無論如何提高其解答質,從受益者(顧客、領導、評價者)的角度來看,價值仍然等於零。所以,以為只靠努力(勞力)和耐力(蠻力)就能得到回報的工作方式(自認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將永遠無法做到有價值的輸出工作成果。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的解決問題

所以,有價值的工作就是,在上圖中,處於右上方區域,即這個問題非常有必要有一個答案,且可以非常高機率的可以得到這個答案,這樣的工作就是有價值的。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輸出有價值的工作呢?

答案就是,你要一開始就盯住那些有價值的問題,然後想辦法提高獲得答案的機率。

步驟:

一、試擬假說

重要的是“自己的立場是什麼”

將問題變成假說議題的好處有三:

1。 針對議題找答案

2。 知道所需的資訊及該做什麼分析

3。 讓這個分析結果的解釋明確化

二、將議題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樣做更容易具象化出問題、感受到議題中的概念,有利於思考

在用文字表達議題時,要加入主語和動詞,且儘量用where,what,how這樣的問題來取代why(因為why舉行中沒有假說,不利於分析)。也可以加入比較句型。以上這些原則的核心精神就是,你的議題要儘量精準的表示出發問者的立場,明確的東西越多,越容易去查詢和分析答案。

成為好議題的三要素:

1。 屬於本質性的選項(找出答案後對後續討論有重大影響)

2。 含有深入的假說(要明確立場到這個程度麼?)

3。 可以找到答案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的解決問題

確立議題的5個方法

遵守好議題的條件、找尋本質性的分岔點、嘗試可否進行結構性瞭解、考慮可否推翻現在一般人所相信的常識,並且到現場去找尋決定議題的材料、接觸一手資訊。如果還不能找到好議題,可採用下面5中辦法:

1. 刪減變數—將幾個要素固定下來,刪減該考慮的變數,整理查明重點;

當我們無法做出判斷、無法做出決策時,是因為腦海中的資訊太多,可以透過控制變數法來減少運算難度,刪減變數資訊,縮小思考反問。或者將資訊進行分類加以刪減,真正的議題就變得清晰可見了

2. 視覺化—將問題的結構視覺化與圖示化,整理該找出答案的重點;

將資訊視覺化表達出來,有助於我們發現問題的本質、以及發現資訊要素間的關聯和缺失、有助於解決議題推進

3. 從最終情形倒推—設想全部課題都解決後的情形,整理與現在眼前情形的落差;

從最終情形倒推是終局思維,按照結果倒推步驟和資訊,可以有效找到議題

4. 重複問:so what?--反覆問 so what (所以呢?),加深假說的議題;

So what 不斷追問,就是不斷逼近真相,找到答案最好的問題

5. 思考極端例項,通過幾個極端的例項,探索關鍵議題;

當要素與變數牽扯在其中時,嘗試將幾個重要變數先填入極端的數值,就能看出哪個要素的變動會成為關鍵。

當你找到那個最有價值的議題以後,就可以針對這個議題做分析,提高獲取議題答案的機率;

1。 分解議題

將一個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可找出答案的小議題並做到,各議題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且每個議題都要具有本質意義,且不能再往下分解。就很像思維導圖中將問題分解成小問題結構是一樣。有兩個好處:

a) 容易看出議題的全貌

b) 容易看出在次要議題中處理先後順序較高的次要議題

對於次要議題的回答,仍然要設立假說。所以整個過程就像一個無限迴圈的程式一樣,將一個大的問題提出一個假說,然後將假說分解成多個相互獨立的小課題,再對這些下課題進行假說,在分解,直至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為止。

2。 根據經過分解的議題組建故事線,你需要一個邏輯或者叫說辭,把這些小的問題串聯起來,講明白為什麼是這樣的。

3。 依據上面的邏輯,針對每個環節找出相應的資料或者證據,驗證假設、如果假設一致、說明假設正確、如果假設不正確,說明我們有了新的發現,就要調整這個環節,從新提出議題,再次進入到新的一輪驗證之中,以此往復迴圈們就可以找到答案。

本書,後半部分關於如何輸出報告內容,本文並不做分享。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內容。

本書金句:

1。 思考與煩惱,究竟有什麼不同?“煩惱”是以找不出但答案為前提假裝思考;思考是以能夠找出答案為前提,有建設性的真正思考;

2。 工作就是,交出有價值的成果。“不要煩惱”是我在工作上最重要的信條。煩惱沒有意義。

3。 只依靠邏輯框架、而且思考既短淺又表層的人,是很危險的。(要慎用思考工具,以免過度依賴工具,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4。 真正應該現在找出答案的問題,而且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即議題,只佔我們認為是問題的問題總數的1%左右而已。(所以,那些困擾在你心頭的問題,有時候可以放一放,也許他們並沒有那麼重要)

5。 無論是哪一種工作性質,如果對於結果沒有強烈的自我驅動,就無法樂在其中。報酬只是年薪,在“責任制”的世界裡,如果不這麼想,最糟的情況將是淪於如同奴隸般的生活。

6。 完成工作 Complete Staff Work。 (意指努力是沒有意義的,交出有價值的工作才有意義)

7。 光知道工具是不能找到答案的。有句話說:如果你手上只有錘子,任何事物看起來都像釘子。弄不清目的而單純的使用工具是很危險的。輸出的意義,在於能產生什麼成果,從工具下手,根本無法引匯出這個答案。(有術無道止於術)

8。 幾個代表性思維:

解決問題之前,要先查明問題;

提升答案的質量並不夠,提升議題的質量更重要;

不是知道越多越聰明,而是知道太多會變笨;

與其快速做完每一件事,不如刪減要做的事;

與其計較數字多寡,不如計較到底有沒有答案;

前半句是一般的想法,後半句就是本書介紹的從議題開始的思維。

9。 人工智慧之父馬文·閔斯基對於高質量輸出的本質論述:

我認為所謂天才,就是擁有下述資質的人:

不受同輩壓力的左右;

永遠記得探索“問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很少依賴心想事成;

擁有多種表達事物的方法,當一個方法無法順利進行時,可快速切換成其它方法。

總之,就是不固執。多數人會失敗的原因,不都只是因為執著於某個地方,從一開始就下定決心想盡辦法讓它成功嗎?與費曼談話時,無論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一定可以聽到他回答‘不,這部分也有別的看法’。我從來沒有認識一個人,像他這麼不執著於任何事物。

過往文章:

《從為什麼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