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我意識到了掙錢的重要性

據說一個人越晚認識到金錢的重要性,就越能證明原生家庭的富裕程度。而我是個特例。我的原生家庭從小父母給我灌輸的就是,精神財富才是真正的財富,不要把錢當回事。我父親的金錢觀為我樹立了標杆,他年輕時曾數次積累數百萬財富,卻從不研究理財與投資,也從無規劃。對於親戚朋友伸出的手,總是無條件滿足。記得1997年時,家鄉主幹道街邊的二層商鋪300平一個才15萬,當時我父親已透過藥品銷售積累了200多萬,外公建議他買下十個,自己開個藥店,其他的全部出租。他不聽,覺得自己有工作,有正事幹。於是一次次的接濟老家的親戚們,一次次的在錢拿不回來後一笑置之。秉承著“千金散去還復來”、“錢是王八蛋,沒了再去賺”的理念,在我母親數次與其爭吵後,也徹底遂了他的心願,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的發展,父親最終發現,錢沒了很容易,再去賺回來卻越來越難。

從小到大,在做人方面,父親一直是我的楷模。他正直,善良,是一個品格高尚的性情中人。小時候的我,也曾覺得大丈夫不過如此。慢慢長大了才隱約意識到自己思維的侷限。還記得之前父母因為用錢的事情爭吵時,我母親曾經質問我父親,不給兒子存錢,他以後上學怎麼辦,成家怎麼辦?當時我父親很堅定地表示自己還能賺。雖然事後證明,當年失去的那些錢他再也沒能賺回來,但因為我富裕的親叔叔從初中開始把我接到身邊讀國際學校,並自此一直供我讀書直到MBA研究生畢業,吃穿用度一包到底,要多少給多少。這麼多年來,耳濡目染,我天生具備了“貴族氣質”,精神上從未覺得自己缺錢,也從不去想除工作之外如何去安排,如何去賺錢。我為自己感到驕傲,我終於成為了跟父親一樣視金錢如糞土的人。

今年3月中旬,我去看叔叔一家。記得當時叔叔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堂妹跟我說:“哥,你哪都好,你可以做一個特別優秀的富二代,但就是缺了一個富一代的爹”。妹妹的話點醒了我。是啊,當年紀過了總能厚臉皮伸手要錢的時候,當最終要獨立面對社會壓力組建家庭的時候,當選擇在生活成本高企的上海安身立命的時候,靠我自己,怎麼靠?靠什麼?

《國父全集》在開頭便論述過國父孫中山關於 “知難而行易”的論述,指中國之所以落後皆因國民之愚昧無知,而非天生劣等民族。很遺憾,34歲我才知道要努力賺錢。很幸運,34歲時我知道了,更大的責任需要我去賺錢。

意識的覺醒也帶來了行為的轉變。有了掙錢的動力,我開始研究二級市場、開始研究比特幣、開始投資上游國企營銷推廣合同、開始主動收集獲取各類投資機會。透過這些手段,從今年4月到6月,3個月內,淨資產從130萬漲到了200萬。

透過再融資,到7月時,預計可支配金融資產將達到400萬,而我今年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到年底前500萬。投資從來都是收益與風險並存,但這三個月的經歷至少告訴自己,心誠敢想,“賺錢”這件事其實沒那麼難。I象限的快樂,妙不可言。

立了目標,抓緊實踐去了。 年底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