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鯨落,一頭鯨死後落入深海,屍體被挖出

2020年4月,中國科學家在我國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這也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型別的生態系統。訊息一出,立即成為學界和海洋學愛好者們熱議的話題。

鯨落是什麼?

很多對海洋學知識瞭解不多的朋友們可能第一時間會問:“何為鯨落?”簡單來說,鯨落就是死去的鯨在海洋中緩緩下沉,直至落入海底,不斷被消耗、分解的過程。

一鯨落,萬物生

美國著名詩人加里·斯奈德曾在他的散文集《禪定荒野》中寫過一句話——

鯨落海底,哺暗界眾生十五年。

但實際上,一頭鯨死亡後落入深海,屍體可以供養一套以分解者為主的迴圈系統長達百年之久。

在生物學意義上,鯨落也可以是一個名詞,指的是深海中依賴鯨魚屍體中的有機質而生存的底棲生態系統。因此鯨落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

一鯨落,萬物生

《認識海洋》

《認識海洋》

系統地介紹了海洋學各分支的基本內容。全書共18章,分別從海洋學歷史、海洋地質構造、海洋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海洋資源環境,以及海洋生態和生物等各個方面,採用基本原理和實際案例相結合的方式,針對海洋學持續而快速的發展,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海洋學方方面面的知識。全面覆蓋海洋領域各分支學科,從海洋地質結構到海水的物理化學特徵,從潮汐、洋流等海洋現象到細菌、哺乳生物等海洋中的居民,內容循序漸進,全景展現海洋的奧秘,打造讀者對海洋的立體認知。為大眾閱讀者開啟一扇一窺世界海洋奧秘的大門。

鯨落如何反哺海洋?

鯨落生態系統可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移動清道夫階段

Mobile-scavenger Stage

在鯨屍下沉至海底過程中,率先“聞風而至”的便是

鯊魚

。雖然鯊魚身處食物鏈的頂端,但其實它們的日子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好過,飢餓是它們生活的常態,而鯨魚龐大的屍體對於鯊魚來說彷彿是一頓豐盛的自助餐。

一鯨落,萬物生

尾隨鯊魚到來的便是

盲鰻、烏賊、深海章魚

以及一些甲殼類動物。它們同樣以鯨魚屍體中的軟組織為食,只不過要從鯊魚口中搶得食物,不能硬碰硬,於是它們會鑽入鯨屍的內部,享用鯨屍的內臟部分。

一鯨落,萬物生

一鯨落,萬物生

根據鯨屍個體大小的差異,這一過程可持續

4~24個月

不等。在此期間90%的鯨屍將會被吞噬、分解,只剩一具殘餘的骨架。隨著各類食腐動物紛紛離去,移動清道夫階段就此結束。

機會主義者階段

Enrichment Opportunist Stage

隨著移動清道夫階段的結束,一些

小型蝦蟹

等機會主義者隨即入場,開始清理鯨落的殘餘部分。機會主義者能夠在短期內快速適應相應環境。它們直接利用鯨骨及附近營養豐富的沉積物生活,快速繁殖、擴張。

一鯨落,萬物生

在這一階段,一些無脊椎動物特別是多毛類和甲殼類動物,能夠以殘餘鯨屍作為棲居環境,一邊在此生活,一邊啃食殘餘的鯨屍,不斷改變它們自己的所在環境。這一過程可持續至少36個月之久。

一鯨落,萬物生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科學家在鯨落中發現了一個新的物種——

食骨蠕蟲

。食骨蠕蟲雖然沒有嘴和內臟,但是其獨特的觸鬚系統卻可以刺入鯨骨,然後透過寄生在觸鬚上的共生細菌分解鯨骨中的脂肪。食骨蠕蟲附著在鯨骨上,受其滋養,產下成千上萬幼蟲。隨後這些幼蟲會在海洋中任意漂浮,等待遇到新的鯨落,自此迴圈往復。

化能

自養

階段

Sulphophilic Stage

大量厭氧細菌進入鯨骨和其它組織,分解其中的脂肪,與溶解在海水中的硫酸鹽相結合,產生硫化氫。化能自養細菌則將這些硫化氫作為能量的來源,利用水中溶解的氧氣將其氧化,獲得能量,進而形成緻密的菌墊。

一鯨落,萬物生

而諸如貽貝、海螺等能夠與化能自養細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供其生長繁殖的食物來源。同時,這些生物攀附在殘餘的鯨骨之上,形成一片海底生命綠洲。

礁岩階段

Reef Stage

百年以後,當殘餘鯨落當中的有機物被徹底消耗殆盡後,鯨骨的礦物遺骸就會作為礁岩成為生物們的聚居地。

一鯨落,萬物生

深海珊瑚

會在殘餘的鯨骨上落腳,以每年幾毫米的速度緩慢生長,數百年後長成一片珊瑚礁。雖然此時已經完全看不到鯨落的痕跡,但眼前的一切確實都由數百年前的那一具鯨落而來。

一鯨落,萬物生

一鯨落,萬物生

一鯨落,萬物生

鯨落對於海洋生態的重要意義

人們常說,一頭鯨的死亡,造就了一個深海生態系統。這種說法其實並不誇張。最直觀的來看,鯨落不僅為海洋中大量的哺乳類、魚類、無脊椎動物,以及微生物提供了食物,還為大量的底棲生物提供了

棲息地和有機物

,為其營造了一個複雜的生存環境。

另外,鯨落促進了海洋上層有機物向海洋中下層的運輸。我們都知道,在陽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之中,暗無天日,有機物匱乏,鯨落對於深海生物來說,無非是一場巨大的

食物補充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孫棟副研究員指出,一頭40噸的鯨沉降到深海海床,大約相當於同等面積至少2000年間自然沉降的有機質。

從科學角度來看,鯨落對於

維繫海洋生態系統平衡

,有著獨特而重大的意義。最後,鯨落這一獨特的生態系統也促進了海洋新物種的產生,食骨蠕蟲便是科學家僅在鯨落中發現的物種。

保護生命的浪漫

縱觀整個鯨落的過程,更能深切體會什麼叫

"一鯨落,萬物生"

。鯨身處海洋食物鏈的最頂端,在其死後用它特有的方式反哺給海洋,被人們視為“獻給大海的浪漫”以及“最為壯美的重生”。

但實際上,這種浪漫的發生卻有很大偶然性。直到現在,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的數量不超過50個。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

全球氣候的變化及人類活動的影響

,鯨被捕殺或者由於受到聲吶干擾而擱淺的數量增多,海洋中鯨類數目急劇減少,藍鯨、露脊鯨、長鬚鯨、座頭鯨、北極光鯨、鱈鯨和抹香鯨均已被列為瀕危物種。鯨類數目減少,鯨落自然也變得稀少。深海生物對於環境變化的抵抗能力較淺海和近海更低,一旦潛在的海洋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將會給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的危害。

小編在寫鯨落的時候音箱裡一直在單曲迴圈《Circle of Life》。我從小到大一直很喜歡那句“But the sun rolling high through the sapphire sky。 Keeps great and small on the endless round。 It‘s the Circle of Life。”

期盼大家都能夠尊重生命,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這顆藍色星球。

願大家透過閱讀更加了解我們的家園,因為了解而更加熱愛,更加珍惜。

請點選“閱讀原文”進店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