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食之鄉”,山西還是陝西

關於“麵食之鄉”的稱號,山西和陝西從來都是爭論不休,基本上每次刷到有關於中國麵食文化時,下面總是會有一大批人在爭論

。這評論裡多數是山西人和陝西人,當然還有少數河南人和山東人。那麼到底誰應該是真正的“麵食之鄉”?作為一名在陝西學習工作,家在山西的人就淺談一

下這個

話題。

“麵食之鄉”,山西還是陝西

“飲食文化是地理、宗教和社會等雜糅出來的產物”,所以要想談論這個話題那就先從兩地的地理和習俗聊起。

外地人老是分不清山西和陝西,尤其是南方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省名字拼音相同,且兩省都有久遠的歷史。雖然山西經濟總量不及陝西,高校資源也和陝西沒法兒比,但自古以來就有“秦晉之好”的美稱。陝北在地形上屬於黃土高原,儘管隔著山但是方言和呂梁以及忻州都很像,不是本地人可能不太好區分;另外,運城、臨汾、晉城和西安捱得近,自然方言很像,甚至這些地方的人更多時候會選擇去西安而不是太原工作;最後,兩省一河之隔礦產資源同樣的豐富。這麼多共同點再加上幾十年前的“走西口”路過陝北,種種原因導致兩地都愛吃麵,都喜歡小米粥、扭秧歌等。同樣,在陝北流行著山西晉劇,當然晉南也有陝西秦腔。總之是兩地文化互相摻雜。自然,麵食文化也多少會有摻雜。

“麵食之鄉”,山西還是陝西

兩地文化相互滲透雜糅孕育出類似的麵食文化,但在兩地生活過的人還是能發現它們之間麵食的區別。

山西的麵食除了刀削麵,貓耳朵、揪片、剔尖、莜麵栲栳栳、鐵鍋燜面、牛肉丸子面、河撈、抿尖等。據說有108種麵食,當然作為一個熱愛吃麵的山西人,肯定是沒有把這些全部都體驗一遍。那吃過山西面的人就知道除了加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鹹菜了,如果你是山西人仔細數數就知道身邊人高血壓的很多,這都跟高碳水高鹽有著必不可少的關係。山西人喜歡把面做成花樣吃,逢年過節回家相信每個山西人家裡都少不了一個心靈手巧的老媽。她總會變著法的今天做擀麵條弄個西紅柿雞蛋湯,明天再做手抓餅揪片然後調個排骨湯。當然除了麵條外,在尋常山西人家,晉北人家少不了羊雜米糕,晉南少不了燒餅和花饃。此外,蒸、煎、烤、炒、燴、炸、貼、拌、攤等廚藝算是讓山西人在麵食上玩明白了。

“麵食之鄉”,山西還是陝西

上面談完山西面食的味道特點,就要談談它的歷史。據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在東漢麵條就被稱為“煮餅”了,在魏晉則名為“湯餅”。甚至網上還有關於山西面食的順口溜“要吃麵,到山西,拉麵撥面清湯麵,蛋炒麵,炒肉面;澆肉面,素菜面,各種各樣調和麵~”可見山西人對於麵食的做法可謂多種多樣。當然或多或少都會加一些誇張的宣傳,而作為地道山西人,至今我還是覺著山西人最好吃的面不在外面的飯店酒莊而是自己親媽親爸做的。

“麵食之鄉”,山西還是陝西

上面談完山西面食,那接下來就談談陝西面食。陝西的麵食在花樣上可謂和山西不分高低。那最著名的莫過於油潑面了,此外其他各地特色就是蘸水面、biangbiang面、漿水面,當然還有岐山臊子面、旗花面等。陝西人吃麵少不了油潑辣子,面看著很誘人,顏色紅潤。當然潼關肉夾饃、扶風一口香、關中鍋盔也都特別有名。

有關於陝西的麵食文化在這片文化沃土上自然少不了帝王的傳說了。就說岐山臊子面,自然發源於岐山,自西周王朝開始,周人最初在岐山腳下週原一帶定居就有了“岐周”。西周初年,岐山一帶渭水河畔常有蛟龍興風作浪,周文王便上演屠龍戲碼,後把龍肉剁碎用來煮麵便有了岐山臊子面。當然其他傳說也在陝西老百姓中口口相傳。

“麵食之鄉”,山西還是陝西

但是陝西和山西很多面條主要是叫法不同,揪片和褲帶面就差不多;其他就是調味的臊子不同,很多時候山西的麵食重在鹽醋,而陝西重在香;山西更注重除麵條外的麵食,除小麥外的其他麥子,而陝西人更重麵條臊子並善於起名字。

那麼大家覺著什麼面最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