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論語》(18)

106.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孔子是真心喜歡音樂,不一定非得和教化拉上關係。

再讀《論語》(18)

107.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有一回,孔子生了重病,這裡“疾病”連用,是指非常嚴重的病。子路就請求向鬼神祈禱,希望能保佑孔子快點恢復健康。孔子就問,有這回事嗎?就是說有禱請於鬼神這樣的事嗎?子路說有,他還引用了《誄文》裡的話“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楊伯峻先生認為這裡的“誄”應該寫作“讄”,這兩個字同音,但是不同義:誄是“累舉死者生前的事蹟,以定其諡號”,是寫給死人的;而讄是“為活人累敘功德,求福免災”,是寫給活人的。

聽了子路的話,孔子卻說我已經祈禱很久了。孔子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人們意見不同。有人認為,孔子自己也向鬼神祈禱了,說明他是一個迷信天地神靈的人;也有人說,孔子已經向鬼神祈禱很久了,但病情卻沒有好轉,所以他對鬼神抱有懷疑態度,認為自己平素言行並無過錯,所以祈禱對他來說是無所謂的事情。孔子的真實想法如何,我們只能去猜測了。

再讀《論語》(18)

108.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孔子這裡說的“君子”,指的是居在上位之人,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領導。領導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如果領導做得好,上行下效,社會風氣自然就會好了。

孔子說“篤於親”,篤就是厚,這是說居於上位的人,如果能夠以身作則,厚待家人,這就能夠感化國民,國民必能“興於仁”,仁愛的風氣就能興起來。春秋戰國時各國爭權奪勢,父子兄弟之間爭鬥殘殺之事層出不窮,所以孔子有這麼一說。但用在現代社會就不一定適用了,現代的貪官,對待家人大多是極好的,給權給錢安排出國的比比皆是,他們對社會風氣毫無有益的影響。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故舊就是老朋友,偷是淡薄的意思。這是說上位者如果不遺棄他的老朋友,那麼國民的風俗就不會淡薄,人情就厚了。這一點倒是古今相同,人一旦得勢了,最容易忘記的就是貧賤之交,富易交貴易妻,古今皆然。

再讀《論語》(18)

109.?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這一則是什麼意思呢,曾子病了,就把學生們召集到身邊來,說,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手腳幹什麼?。楊伯峻先生解釋“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說,從今以後可以免於刑戮了,就是說身體幸得保全。

傳統的解釋認為這一則是表現曾子的孝道的,鄭玄解釋說:“啟,開也。曾子以為,受身體於父母,不敢毀傷之,故使弟子開衾視之也。”這就是說,曾子當時蓋著被子,他讓弟子們把被子掀開看看他的身體,看看他的手足,是不是還是完好無缺。這就是《孝經》裡面講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然後他還引用了《詩經》裡的話,表示自己一直小心謹慎。最後說,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

但要說曾子一輩子戰戰兢兢地保全自己身體只是為了遵守孝道,似乎有點迂闊和牽強,這明顯和孔子時期的儒家思想不符。

110.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可以託付幼小的孤兒,可以交付國家的命脈,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絕不會動搖屈服。曾子這裡所說的“君子”,讓我想到了武俠小說裡的俠客義士,遊俠精神雖然出自墨家,但也是包含了儒家思想在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