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大將張遼的成名之路

提到張遼,人人都知道他是曹操手下的得力干將,在數次同孫吳的戰役中,贏得赫赫威名。然而,在追隨曹操之前,張遼已有多次“易主而侍”,最終選擇為曹操賣命,並以善戰之名傳於後世,可以說正是他審時度勢的結果。

審時度勢:大將張遼的成名之路

早在年少時期,年輕氣盛的張遼就因為力氣大而受到賞識,這位伯樂不是旁人,正是呂布的義父丁原。東漢靈帝末年,天下局勢不穩,宮中發出詔令,張遼便受丁原之命,帶兵前往都城洛陽,作為勇士加入近衛軍,又受何進之託前去北方招募軍隊。可惜,恐怕連張遼自己也沒想到,靈帝駕崩後,何進突然被宮中宦官所殺,而此時還未完成士兵招募的張遼,就這麼失去了頂頭上司。形勢瞬息萬變,就在宮中一片混亂的時候,董卓急行軍趕到洛陽,以雷霆之勢穩住局面,並下令將何進原來的軍隊收編至自己麾下。就這樣,此時仍舊籍籍無名的張遼就這樣戲劇化地成了董卓的部下,而更令人心驚的是,最早賞識張遼的恩人,因為靈帝駕崩而率兵趕來的丁原,成了董卓爭權奪利道路上的心腹之患。可憐這位伯樂,一時不察,死在了養子呂布手上,而張遼更是無緣得見他最後一面吧。

審時度勢:大將張遼的成名之路

很難說張遼面對董卓和呂布是怎樣的心情,但既然作為下屬,聽從上命怕是不想做也得做。董卓雖然得償所願,但他的惡名四處流傳,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不滿,果然不多久就招致災禍,命喪呂布之手,他生前所擁有的軍隊也由呂布繼承,張遼就這樣又換了新的主子,不過這次好一點,至少當上了僅次於將軍的騎都尉。從丁原到何進,再從董卓到呂布,張遼一步步走來,能成為騎都尉,已經表現出他胸有大志、圖謀長遠的傾向了,只是此時,在呂布手下,張遼還是沒有發揮出他的全部水平。董卓喪命後,西涼軍攻入洛陽,把持朝堂,將領李傕、郭汜與呂布交戰,呂布惜乎敗北,不得不離開洛陽,向東逃奔,這一路,張遼自然是跟隨他的。

審時度勢:大將張遼的成名之路

呂布先後投奔袁術和袁紹,可惜,袁術不喜他為人處世的作風,直接拒絕,袁紹則收留了呂布,張遼跟著呂布同黑山軍持續作戰,經過十餘天的戰鬥,擊敗了黑山軍勢力,而呂布恃戰功而驕,要求袁紹派給他更多的軍隊,袁紹自然不會答應,就這樣,兩方的矛盾漸漸激化。呂布深切感到形勢不利於自己,而袁紹也確實在暗中策劃除去呂布,就在陰謀執行的當晚,呂布憑藉機警的安排順利逃脫,保住一條性命。至少這次,張遼沒有再無緣無故失去上司了,而且也隨呂布安然離開。之後他們受到陳留太守接待,前往兗州,呂布更是被邀請出任兗州牧。誰曾想這兗州牧一職是個燙手山芋,在得知呂布任兗州牧後,曹操直接出兵,兩軍對戰,曹軍陣勢受到呂布騎兵的衝擊。在一片兵荒馬亂中,曹操冒火突圍才得以逃離戰場,左手掌更是不幸受傷。

審時度勢:大將張遼的成名之路

雙方這一戰,開始看是呂布佔了上風,可是在長達三個多月的持續交戰中,呂布一方吃盡苦頭,加之周邊地區發生大旱災,軍隊根本承受不住,呂布便帶領軍隊前往山陽駐紮避難。曹操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在興平二年的時候,就收復了兗州所有城池。呂布的兗州牧才當了沒多久,所轄地界就被別人佔領了。而曹操更是猛追不放,在鉅鹿一地,又同呂布交戰,不出意料,呂布戰敗了。不得已,呂布帶領部下們前往徐州,更是因此結識了劉備,此時的呂布態度和善,對劉備頗為禮遇,不像後來他帶兵攻打劉備,佔領下邳,俘獲了劉備數位家眷,後劉備求情,呂布才勉強讓他駐守小沛。呂布前後行為反差之大,足見其陰險無常之個性。

審時度勢:大將張遼的成名之路

這一連串事情的發生,張遼內心有何想法,旁人不得而知,直到呂布手下郝萌作亂,預示了呂布命運倒計時的開始。在經過與曹操、劉備、袁術之間多次戰鬥後,決戰時刻終於到來。當曹操兵臨下邳城下,圍城三個月的時候,下邳城中已人心渙散,呂布也生出了投降之意。當他投降被綁到曹操面前時,還打算好言為自己開脫,可惜曹操聽了劉備的建議,將其縊殺。既然呂布已死,那麼張遼便必須為自己的將來好好打算,不同於陳宮、高順曾與曹操有難以解開的仇恨和過節,張遼同曹操並沒有發生直接的衝突,既然前主呂布已死,那麼是否需要為這個劣跡斑斑的人搭上自己的性命,就成了張遼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另一個問題是,曹操此人,是否值得依附。所幸後來張遼的作為證明了,他當時的選擇是合理而幸運的,不然,曹操麾下會少了一位這樣勇猛的名將,而張遼也不會在三國英雄譜上留下一行姓名。

審時度勢:大將張遼的成名之路

群雄並起,天下紛爭之時,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得清大勢。張遼在遇到曹操前,從默默無聞到小有名氣,也算是一路平穩。善於審時度勢,沒有在勢單力薄的時候強出頭,而在真正的機會到來時,又能把握住,選擇靠譜的領導和夥伴,這大概就是張遼作為名將值得思考和借鑑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