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有四次託孤,為什麼只有劉備成功了

公元220年,曹丕廢漢建魏,史稱魏文帝,標誌著三國的開始。三國時期先後有十一個皇帝,除去傀儡皇帝,只有七個掌握了實權,其中有四個皇帝有託孤的問題,按照古代二十歲行弱冠禮,算是成年,有四個即位時尚未成年,需要託孤。

三國有四次託孤,為什麼只有劉備成功了

這四個託孤的皇帝是劉備、曹叡、孫權、孫休。他們託孤對應情況:劉禪-諸葛亮,曹芳-曹爽、司馬懿,孫亮-諸葛恪,孫休的太子-濮陽興、張布。看這份託孤人員名單,其實諸葛亮還有個副手李嚴,諸葛恪還有孫弘、孫峻、滕胤、呂據等人。說明基本上託孤都會是託付給兩個人甚至多個人,但一般都有個首輔。

三國有四次託孤,為什麼只有劉備成功了

從結果看,四次託孤,唯有劉備成功了,其他三次都以失敗告終,不但失敗,而且連帶著造成後續的政治格局的動盪不安,為魏吳兩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魏明帝曹叡託孤給曹爽和司馬懿,兩個輔臣之間明爭暗鬥,最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獨攬朝政,魏國名存實亡。孫權託孤給諸葛恪等人,他剛死,孫弘就企圖矯詔處死諸葛恪,被諸葛恪知道後先發制人處死。諸葛恪最初的執政乾的不錯,但最終北伐魏國大敗而喪失了人心,被孫峻發動政變處死了。孫峻及其堂弟孫綝的執政造成了東吳嚴重的割裂,雖然大權最終回到吳國皇帝手中,但東吳的政治基礎動搖了。孫休去世前,讓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等人輔佐自己年幼的太子。當時蜀國已經滅亡,三國鼎立變成了南北朝,大臣們商量著認為太子年幼,而國家正值危難之際,應該立年長的君主,結果選定了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後來正是這個孫皓徹徹底底葬送了吳國。

三國有四次託孤,為什麼只有劉備成功了

劉備託孤則不同,諸葛亮不但自己任輔政大臣後,鞠躬盡瘁,把即將亡國的蜀國拉回來,而且治理的非常好,他制定的後續執政團隊,保持了蜀國平穩二十年之久。也就是劉備選擇了託孤給諸葛亮,非常成功,蜀國不但沒有象魏吳一樣亡國,而且非常穩定。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三國有四次託孤,為什麼只有劉備成功了

人有沒有野心,有沒有私心,往往只要一個辦法就可以檢驗,那就是給他權力。託孤等於把整個國家的大權託付給一個或幾個人,在至高權力面前,很多人會撕下偽裝。而劉備的高明之處就是他能預判一個人是不是帶著偽裝。劉備看人識勢遠在其他三人之上,這是可以肯定的,這其實也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政治能力。

三國有四次託孤,為什麼只有劉備成功了

其次,劉備認準了諸葛亮這個人,他知道諸葛亮忠誠、公正無私,而且有足夠的能力把握蜀國的航向。而恰恰是這一點,其他三次託孤中的人員都不具備。曹爽、司馬懿、諸葛恪、濮陽興、張布等人,都有私心私利的小九九,讓他們執政,他們會把國家當成他們的名利場,亂世中的國家怎麼經得起他們的折騰。

三國有四次託孤,為什麼只有劉備成功了

首先,劉備並沒有讓輔臣們互相牽制,而是堅決以諸葛亮為主導,舉國託付,他對諸葛亮的信任遠遠勝過其他任何人。其他三次則各有後遺症。魏明帝託孤,口口聲聲說與司馬懿一體,其實首輔是曹爽,他的託孤是一種權利和利益的分配關係。既然源起於利,結果也必將著落在利。一場政變,不但結果了曹爽,也顛覆了魏國。孫權雖然以諸葛恪為首輔,卻搞了一大批人進入輔政團隊,委任諸葛恪不給他生殺大權,既識人不明,又多加防範,託孤不失敗才怪。至於孫休,是特殊的時期想按常理託孤,與形勢格格不入。

文章為本人原創,插圖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