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的教訓

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

那麼,嫡長子繼承製,是最優的選擇嗎?或者說,它代表了某種正義嗎?

為什麼一定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的教訓

就實際來說,嫡長子繼承製既不科學也不正義。

嫡長子,就是大老婆生的大兒子。但怎麼也不能說大老婆生的大兒子最有能力吧?所以,這不科學。祖宗家業憑啥全都分給大兒子?諸子平分不行嗎?人家法蘭克人就是這麼幹的。所以,也不正義。

但,嫡長子繼承製卻是一種程序正義。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到底哪個兒子最優?只能實踐出“真知”。但是,總不能先把國家分出幾塊,然後讓諸子群雄逐鹿,最後鹿死誰手、算誰勝出吧?這要死很多人、花很多錢,當然還有時間。比之這個方式,事前定下一個標準的繼承製度,就是最正義的選擇。

而採取諸子平分的方法呢?查理曼帝國已經統一歐洲了。然並卵,諸子給平分沒了。然後,歐洲就再也沒能統一。關鍵是家族競爭。晉國六大公卿十一個家族。老趙家玩諸子平分了,然後分分鐘就會被其他家族給滅掉。

為什麼一定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的教訓

蒙古人不是還有幼子守灶的繼承製度嗎?老大成年,趕出家門去創業;老二成年,接著趕出家門去創業,以此類推,最後留下老么在家守業。那是因為草原的物質太匱乏,養不起。這是生存策略,不是政治策略。成吉思汗的幼子是拖雷,最後是拖雷繼承大汗之位嗎?並沒有。

嫡長子繼承製,可以說是古人在特有的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最好選擇。物質環境,是農業文明。這裡不是茫茫草原,遊牧文明的那套邏輯,講不通。這裡是族群形態,各個家族和族群都處在競爭的狀態,家族不僅要生存而且要變強。

生存和變強,首先是生存,這是前提。而要生存,就不能總是內鬥。只要嫡長子還在,那麼其他兒子就不會有機會,趁早打消這個念頭。這就是定分止爭。即便其他兒子的能力再突出、父親再喜歡,也沒用。

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是嚴格而苛刻地血統論。不僅取決於老爹是誰,而且取決於老媽的身份,還取決於出生的順序。而無論怎麼取決,都跟能力沒啥關係。

為什麼一定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的教訓

嫡長子繼承製的優勢是穩定。那麼,這個制度會不會種下惡果嗎?程式是正義了,實質就一定正義嗎?“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這當然有可能出現。

比如商朝滅亡。

微子啟是帝乙的長子、商紂王帝辛的長兄。他是長子,但不是嫡子,母親不是商王的正妻,所以不能繼承王位。但微子啟肯定是要德行有德行、要能力有能力的。連司馬遷都說: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餘民甚戴愛之。那嫡子是誰?是商紂王。如果商朝滅亡這個鍋要由商紂王來背,那麼根子不再商紂王而在嫡長子繼承製。

為什麼一定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的教訓

還比如晉朝滅亡。

晉武帝司馬炎早知道自己的傻兒子司馬衷腦子有問題。但是,沒辦法,司馬衷是嫡長子,必須由他來當繼承人。司馬炎為什麼非要這麼幹?為了秩序。晉朝是真心實意地要恢復宗法分封制的。所以,司馬炎必須把嫡長子繼承製貫徹下去。因為這才是秩序的核心。

所以,嫡長子繼承製非常不科學。特別是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套制度不能說最白痴,卻絕對是最僵化。因此,在春秋戰國時代,大家都不怎麼用。因為競爭太激烈。那用什麼?選賢任能。一定要在諸子弟中選出個最頂級的精英翹楚,來做家族的繼承人。

趙簡子的兒子中,趙伯魯是嫡長子,但資質平庸,所以就不能選。因為競爭太激烈。老趙家不能求穩而必須求勝。要求勝,則要選出最有能力的繼承人。

庶子趙無恤的母親,身份是趙簡子的從妾,關鍵還是一個狄人,相當於趙簡子養在家裡的異域小美女。但是,趙無恤能力最強。所以,從妾的兒子無所謂、狄人女子的兒子也無所謂。趙簡子死後,趙無恤就成了老趙家的掌門人。

為什麼一定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的教訓

然後呢?然後是嫡長子繼承製在趙家以及後來的趙戰國徹底沒法玩了。因為規矩亂了。

趙無恤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位給兄長趙伯魯的兒子趙浣。但是,趙浣雖然是老趙家的大宗嫡長子,卻完全鎮不住場子。趙無恤的弟弟趙桓子隨即發動政變,直接趕跑趙浣。

趙桓子死後,老趙家迎會趙浣,也就是後來的趙獻子。趙獻子死後,是趙籍接班,即趙烈侯。這時候已經是趙戰國了。

趙烈侯死後,趙國又發生了政變,其弟趙武侯上位。趙武侯死後,也沒能父死子繼,而是傳到趙烈侯的兒子趙敬侯接班。

但趙敬侯剛繼位,趙武侯的兒子公子朝立即表示不服,勾結魏國發動了政變,直接襲擊邯鄲。政變不成,這傢伙就跑到了魏國。

趙敬侯死後,父死子繼是趙成侯,但繼位一年就爆發了公子勝之亂。趙成侯去世後,其子趙肅侯繼位,但公子緤有叛亂了。叛亂失敗,公子緤跑到了韓國。還沒等公子緤勾結韓國動武,公子範又發動了政變,直接襲擊了首都邯鄲。

戰國七雄,趙國的軍事實力那麼強,為什麼沒能跟秦楚爭霸一番?你看趙國的內亂就知道了。但凡新老交替,趙國總要上演一波宮廷政變或國內戰爭。什麼家底,也經不住這麼折騰。而其原因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沒貫徹下來。

為什麼一定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的教訓

到底是集權還是分封,周天子那個窩囊樣,誰還敢分封?所以,秦漢兩大帝國必須搞集權。西晉是真想搞分封的,卻爆發了八王之亂。所以,西晉以後,歷代統治者都不猶豫了,一定要集權。這就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並非總在重演。因為前代的教訓一定會被後代所吸取。

嫡長子繼承製,也是如此。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商朝沒有貫徹貫徹嫡長子繼承製,於是九世之亂、諸侯不朝。這就是教訓。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所以西周滅國、平王東遷。真是這麼回事嗎?

犬戎可是周幽王的老岳父申侯給引進來的。而申侯為什麼要勾結蠻夷?因為周幽王要立褒姒為後,把申國公主給廢后了,還把太子宜臼給廢了。申侯肯定不答應。問題的癥結點就是周幽王要破壞宗法制,不按嫡長子繼承製出牌。這也是教訓。

為什麼一定要採取嫡長子繼承製這是歷史的經驗也是歷史的教訓

劉邦為什麼非要立呂后的兒子劉盈作為自己的接班人。秦朝的前車之鑑,才剛剛發生。如果是大秦太子扶蘇繼位,還會有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人的事情嗎?

所以,越是到後來,嫡長子繼承製就越是堅不可摧。嫡長子只要不是傻子,就必須繼承大統。以明朝和宋朝最為典型,大臣們為了這個制度,都能跟皇帝死磕。

嫡長子繼承製是原則性制度,選賢任能是靈活性權變。所以,最好是搞個平衡。但是,諸侯、大夫以及士這些層級,還可以搞搞靈活。地主家裡,怎麼就不能讓出類拔萃的小兒子當家?這個可有。但國家不是家庭。所以,皇帝這一系就沒法兼顧什麼靈活性。只要往靈活性傾斜一點兒,就等著出大事。因為皇權之爭是你死我活之爭,完全沒有退路。

於是,嫡長子繼承製又是一個博弈的聚焦點。那麼多兒子,到底立誰?傳統就是最硬的合法性。以前這麼幹,現在最好也這麼幹。這個道理講起來,大家都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