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五國頻繁遷都,秦楚共十六次,為何僅燕國遷都最少

戰國七雄五國頻繁遷都,秦楚共十六次,為何僅燕國遷都最少

春秋時,天下諸侯各自為政,到了戰國時只剩下了7國,最終秦統一了天下。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那會兒遷都似乎成了各國的常規操作,尤其秦楚這樣的強國竟共16次,而韓、趙、魏、齊也頻繁“跟風”,讓人看不懂的是,僅燕國竟遷都次數最少。通常1個國家遷都是不得已之舉,畢竟這個工程量不小,尤其是那時科技落後的時代;而且一般只有弱國才經常遷都,那麼這7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

秦搬了9次家。步入戰國時代,本來存在感不強的秦結果經過商鞅變法後瞬間崛起,後來一步步走上了統一的道路,直到公元前221年,嬴政不客氣地掃滅了6國。不過別看秦後來那麼牛,他們前後遷都多達了9次。最早的時候,秦都在西垂,後來搬到了秦邑,隨後又整到了汧邑,再後來又經歷了平陽,雍城,涇陽,櫟陽,咸陽等陝西的多個城市。可看出來,秦的搬遷路線基本一路向東,目的很明顯:為了逐鹿中原和一統天下。

戰國七雄五國頻繁遷都,秦楚共十六次,為何僅燕國遷都最少

楚佔據了那時天下將近一半的地盤,巔峰時號稱帶甲100萬。不過就是這樣看起來牛氣沖天的大國也不甘寂寞,總計搬家7次。最早楚的都城在丹陽,後來又搬到了郢都,隨後短暫在鄀、鄢2地盤旋了一會兒又回到了郢。當郢都存在了400年之久後,秦打了過來,後來楚又遷到了江陵,最後整到了壽春。可看出來,楚在搬到郢都的那幾次活動為國家政治需要,但過了400多年後的遷都屬於因被秦國追著打的被迫行為。

韓趙魏也都搬家了好幾次。三家分晉後,魏最早的活動範圍在安邑,後來搬到了洹水,最後才定都大梁;韓最先在封在了平陽,後來遷都到了陽翟,最終才搬家去了新鄭;趙早期的封邑在晉陽,隨後他們搬到了中牟,再接著才定都邯鄲。這3家的搬家路線基本就是以南、東為方向。向南是因為他們可以擴張領土,往東是因為秦的不斷變強。總結原因:3家遷都不過都是為了生存發展而已。

戰國七雄五國頻繁遷都,秦楚共十六次,為何僅燕國遷都最少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隨武王滅了商紂,姬發將其封在了齊國,都城為臨淄。不過胡公時,齊把臨淄搬到了薄姑,隨後田氏代齊又搬回了臨淄。然後兜兜轉轉,齊的歷史上曾以墨、阿、莒、平陸4地為臨時陪都,嚴格意義上來說,齊似乎施行著“5都並存”的制度。要說齊也是最不厚道的1個,戰國時跟著秦人混,最後終於在公元前221年被別人兵不血刃地拿下了。

戰國時,特別到了後期,似乎燕是最弱的1個國家。公元前7世紀,燕拿下了薊國,於是就以薊城為國都,後來一直保持著這種狀態長達幾百年。後來荊軻刺秦失敗了,嬴政就派李信一口氣追著燕打,還把燕王喜趕到了遼東,而燕被迫以平壤為都。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滅了遼東的燕。可看出來,燕的遷都行為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要不是秦攻破了燕,他們也不會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