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起風波亭:秦檜陷害岳飛的那句“莫須有”究竟是什麼意思?

冤起風波亭:秦檜陷害岳飛的那句“莫須有”究竟是什麼意思?

從前讀《四世同堂》,它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股子鮮活的市井氣息讓人著迷。老舍不說書面語:“某個人臉上的表情很豐富”,他說,“這小子額頭上跑眉毛”。

只這一句京片兒,就能把人帶回一個世紀之前的皇城根兒,看到皇城根兒底下那些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的活生生的人。

冤起風波亭:秦檜陷害岳飛的那句“莫須有”究竟是什麼意思?

對作家來說,接著地氣的口語是個好東西。它就像鹽,稍微撒上一點兒,作家筆下的文字嚼起來就會更有味兒。

可是對讀者,尤其是對後代的讀者來說,前代的口語與其說是鹽,倒不如說更像是蠟。嚼著沒味兒還不打緊,消化不了才要人命。

比方說南宋奸相秦檜,他冤殺嶽武穆的那句“

莫須有

”,就是宋朝人的口語。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今天的人們往往解釋作“可能有”(比如《人民的名義》裡的育良書記就是這樣理解的)。

把這個解釋放回到秦檜說話的情境裡去,怕是講不通的。當時的情境是:岳飛被抓起來以後,韓世忠氣沖沖地去找秦檜質問,問岳飛究竟所犯何罪。秦檜對他說:

“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如果這“莫須有”的意思是可能有,那反過來說也就可能沒有。照此推論,岳飛的案子只能是疑案而不能作定案。

就這樣殺掉中興四大名將之一的岳飛,上無以釋天子之疑,下無以厭百僚之心。秦檜要真這麼幹,他就不是一個心懷蛇蠍的奸臣,而是一個沒頭沒腦的庸人。

冤起風波亭:秦檜陷害岳飛的那句“莫須有”究竟是什麼意思?

口語的好處是貼近生活,但缺點是生活隨時代而變遷,口語也就隨生活而改易。於是前朝的口語到了如今,往往便成了謎語了。

“莫須有”該怎麼解釋?我們得看看這句口語在宋朝時候都怎麼用:

問:“名山大川能興雲致雨,何也?”曰:“氣之蒸成耳。”又問:“既有祭,則莫須有神否?”曰:“只氣便是神也。”

——《二程遺書》

先生問:“君十年用功,莫須有見處?”某謝:“資質愚鈍,未有見處,望先生教誨。”

——《朱子語類》

上面兩個語例,分別記載的是宋代理學家程子和朱子的話。

第一段

是有人對程子發問。發問的人注意到,名山大川既能興雲致雨,而自古以來人們又往往對山川行祭祀之禮。既有祭祀,必有神主,否則磕頭上供的人拜誰去呢?

於是他問程子“既有祭,則莫須有神否”——“既然祭祀山川,山川之中該有神靈吧?”(這裡不能翻譯作“可能有神靈”,因為只有篤信山川神靈的人才會去拜祭它,心懷疑慮的人是不會去的。)

第二段

文字是朱子問人說,“你辛苦治學,積功十年,一定有些真知灼見的哦?”(這裡也不能翻譯作“可能有些見識”,那不成了罵人打臉的話了?)對方謙虛道:“資質魯鈍,談不上見識,還望先生賜教。”

從這個語例來看,

“莫須有”在宋人口裡的意思該是“一定有”。

所以秦檜對韓世忠說的那番話,意思是:

雖然岳飛之子岳雲和張憲的書信還不足以坐實謀反一案,但謀反的事實是一定有的!

講這話,意味著秦檜對這樁案子的態度是定性定罪在先,羅織證據在後。韓世忠雖是個舞刀而不弄筆的將軍,卻也看得清秦檜假造冤案的伎倆。

於是他反唇相譏:“‘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一樁沒有程序正義作保障的案子,你還指望它能審出個具有公信力的結果來?!

冤起風波亭:秦檜陷害岳飛的那句“莫須有”究竟是什麼意思?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路

冤起風波亭:秦檜陷害岳飛的那句“莫須有”究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