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躲不過”的各類發燒,可能成為免疫治療成功的關鍵!

發燒,就如同一場夢魘籠罩在癌症患者的身邊,讓患者們無所適從。

癌症患者“躲不過”的各類發燒,可能成為免疫治療成功的關鍵!

在抗癌的漫長戰役中,

發燒可能是癌症患者最常見,但同時也是最不願意見到的一種併發症了。

由於癌細胞對人體的肆意破壞,可能會有五花八門的原因導致患者出現發燒的情況。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意味著面對癌症一場新的“戰鬥”打響了。

癌症患者的發燒,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藥物燒

部分抗癌藥物會直接引起患者發燒

,稱為藥物燒。藥物燒的特點非常明顯,通常在用藥後的一天內就會出現,表現為患者出現怕冷、寒戰,繼而發燒,體溫可達38℃-40℃,給予物理降溫、解燒鎮痛藥處理後多可緩解,嚴重者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癌燒”

第二種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發燒症狀被稱作

“癌燒”

,也是我們最為束手無策的一種發燒型別。這是因為

腫瘤壞死釋放一些抗原物質而引起發燒,

這種發燒多數在下午時較為明顯,患者體溫在38℃左右,部分達到39℃,可出現持續高燒不退,使用退燒藥物體溫可暫時恢復正常,但藥效過後仍會反覆發燒。一旦出現此類發燒,意味著病情進入了持續發展階段,只有控制腫瘤後才能退燒。(注意,這裡非常重要,是後文的重點)

感染燒

感染燒是癌症患者們最不願意見到的發燒型別。

由於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容易有感染的情況發生。

感染性發燒一般表現為體溫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伴隨症狀根據感染部位的不同而有差異,如呼吸道感染常伴咳嗽、咳痰;消化道感染常伴腹痛、腹瀉等。一旦發現癌症患者出現感染症狀,不能盲目使用退燒藥物,以免掩蓋病情;應該儘快到醫院留取血液或痰液標本進行培養,進行相應抗感染治療。針對感染症狀,患者必須儘快控制感染,避免感染擴散及加重。

癌症患者“躲不過”的各類發燒,可能成為免疫治療成功的關鍵!

除了以上三個主要原因外,癌症患者們可能面臨的發燒情況還有很多種,每一次發燒的來臨,都意味著患者們將要迎來一次挑戰。

這樣聽起來,發燒似乎就是人體內的一隻“過街老鼠”,特別對於癌症患者而言,是千方百計要避免出現這個問題的。

真的如此嗎?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給癌症患者帶來危機的發燒,有時反而能給患者們帶來免疫治療中的機遇!

事實上,

發燒是人體的一種重要的“自我保護”機制。

通俗說來,發燒能夠調動人體“沉睡”的免疫大軍,直接抑制感染病原體的增殖,同時促進適應性免疫T細胞遷移至感染部位,分化為效應T細胞,分泌大量細胞因子抑制感染及其他症狀的發展。

拋開這些複雜的醫學術語,一句話總結就是:發燒能夠幫助提升人體免疫效應,更好的應對感染及癌症等疾病症狀。再簡單一點來說,發燒能夠幫助人體消滅癌細胞!

這個看似簡單的結論,實際上科學家們花了不少精力才搞清楚其中的原理。近日,由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的Erika L。 Pearce教授的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PNAS》中釋出了一篇論文,證實了發燒將增強CD8+效應T細胞的線粒體質量和代謝活動,上調線粒體翻譯能力,從而使這類

細胞的抗腫瘤能力顯著增強

複雜的研究過程我們就不再贅述了。研究人員在臨床研究中進行了一次驗證:將39℃(發燒狀態)的小鼠免疫細胞與37℃(正常狀態)的小鼠免疫細胞同樣注入患了白血病的不同小鼠體內,結果發現接受39℃(發燒狀態)免疫細胞注射的白血病小鼠生存率顯著提高。給這個實驗結果為臨床結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發燒能幫助抗癌

。現在我們回到癌症患者本身,對於發燒這個不良反應是不是不再那麼痛恨了?發燒代表著我們的身體正在拼盡全力與癌細胞做鬥爭,只是被狡猾的癌細胞耍的團團轉。

這個時候,我們抗癌的殺手鐧免疫治療藥物,PD-1抑制劑就要隆重登場了。前文提到過,癌症患者之所以反覆出現“癌燒”,就是因為癌細胞釋放了大量抗原物質,刺激人體免疫全力運轉的反應,但狡猾的癌細胞透過一層偽裝矇蔽了人體免疫細胞的追殺。

舉個形象的例子,癌細胞大量釋放的抗原物質就像我們體內的一場警報。警報刺耳的響起,免疫大軍們迅速集結在身體中快速巡邏起來;而狡詐的癌細胞們穿了偽裝衣,興致勃勃的在一邊“圍觀”。這樣就形成了一場惡性迴圈:癌細胞越來越多的抗原物質釋放,導致人體免疫越發高速運轉,由於癌細胞的偽裝機制無法準確剿滅,只能坐視癌細胞的不斷髮展……

這個時候,一旦撕掉癌細胞偽裝的PD-1抑制劑出現,高速運轉的免疫大軍馬上就能把在旁圍觀的癌細胞們“一鍋端”,從而大幅提升免疫治療的療效。在臨床上,有部分回顧性資料證實

出現“癌燒”狀態的患者PD-1治療的有效率更高。

所以,當癌燒始終出現反覆,也是一個提醒我們的訊號:或許使用PD-1抑制劑,能幫助患者更好的抗癌。當然,發燒也不是越多越好,感染對癌症患者來說非常致命,一旦出現發燒的情況,患者們要第一時間進行排查,排除感染性發燒的風險。

作者 | 咚咚醫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