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不久前Dr。Why曾經寫過一篇[為什麼人們會喜歡挖鼻屎?]的文章,引起了很多讀者的熱烈討論。

更有一部分讀者呼籲我們寫一篇有關耳屎的文章

作為一個“成熟”的公眾號,這點要求必須要滿足。

於是就有了今天這篇文章,略有重口,還請各位小心食用。

什麼是耳屎?

20年前的某一天,我的耳朵一陣瘙癢,我立即用手掏了一下耳朵,結果掉出了一片耳屎。年少無知的我最終沒能抵抗住這股神秘力量的誘惑,正要將耳屎放進嘴裡。

我媽一個健步跑過來說,

不能吃耳屎,吃了你就會變啞巴

。從此,我便深信不疑,身邊有小朋友想要偷嘗耳屎,都被我嚴厲制止,並把他們收歸到我[吃耳屎就會變啞巴]的隊伍裡。

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圖片來源:smithsonianmag。com

長大後,我和大部分小夥伴一樣,保留了定期清理耳道的習慣。但是我對耳屎還是一知半解,不明白為什麼吃了會變啞巴。

直到我學了醫,才知道,

我媽竟然騙了我,就像騙我是從垃圾箱旁邊撿回來時一樣神(ke)奇(wu)

。耳屎也根本就不是什麼有毒物質。

那麼問題來了,

耳屎到底是幹什麼的呢?

有什麼作用嗎?

我們平時定期掏耳朵的行為背後又隱藏了什麼科學依據呢?

歡迎收看Dr。Why今天的特別欄目之《神秘的耳屎》。

咳咳,跑偏了啊。

回到正題,我們先說說

什麼是耳屎

耳屎

( cerumen),又叫耳垢,

學名耵聹,是一種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外耳道分泌的褐色、橙色或淡黃色的蠟狀物質

[1]。

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圖片來源:wiki

這些蠟狀物質裡混有來自1000-2000個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包括角鯊烯、膽固醇和脂肪酸等等),以及脫落的毛髮和死皮。

雖然聽起來好像有點噁心,但耳屎裡含有的這些成分,

確實可以讓我們的耳道保持清潔

。除此之外,耳屎還能防止昆蟲侵入耳道,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

也許有人會好奇,耳屎怎麼還能抑菌呢?

你還真別不信!這可不是我杜撰的,很久以前,就有人記錄了用耳屎治病的事了。

這人就是寫了《自然史》的老普林尼。書中記載,

如果不幸被蜈蚣或蛇咬傷時,可以將耳屎塗在傷口處,有助於消炎,

如果耳屎是自己的那就更好了

[2]。

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圖片來源:wiki

Dr。Why還是忍不住想要吐槽一下,這耳屎也不是隨時都有的啊,如果真被蛇咬了,卻挖不出來耳屎可怎麼辦呀!

不過據說,這種方法還挺好用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用耳屎治療各種大大小小的傷口。

要說用耳屎治療傷口不算稀奇,那接下來Dr。Why要說的絕對會打破你對耳屎的印象。

你可能做夢也沒想到,耳屎曾經還被當成潤唇膏使用

第一支唇膏是在1880年,由Charles Browne Fleet賣出。而在Fleet將唇膏商業化之前的40年裡,

人們經常使用耳屎來解決唇部乾裂等問題

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圖片來源:pixabay。com

乍一看,好像還挺像耳屎呢,以後無法直視潤唇膏了

著名作家Lydia Maria Child在她的

暢銷書《美國節儉家庭主婦》(American Frugal Housewife)

中就曾寫道耳屎是治療嘴唇乾裂的好方法

[3]。

這其實不難理解,現在我們做一隻唇膏的主要材料就是蜂蠟和油脂,而耳屎也是由油脂構成的蠟狀物,本身也有潤滑功能,所以從理論上來講,耳屎的確可以滋潤面板。

噁心是噁心一點,不過好用就行了。

耳屎的種類與抗菌功能

當然了,無論是用來癒合傷口還是治療嘴唇乾裂,都說明耳屎可能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

那現實是否像古人記載的那樣,

耳屎真能抑菌嗎

這種困惑不止我們有,一些科研人員也有。1980年,美國國立衛生院的研究人員,就針對耳屎是否有抗菌作用進行了一項研究[4]。

研究人員先是用無菌掏耳勺從12個志願者的耳朵中掏出了不同大小的耳屎,並將這些耳屎混合放入了3%的甘油-碳酸氫鈉溶液中。接下來研究人員又向溶液中加入了一些細菌,包括流感嗜血桿菌、大腸桿菌以及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結果發現,

耳屎竟然真的對這些細菌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甚至還有顯著的殺滅效果

,這些菌株的死亡率在30%-80%之間不等。

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圖片來源:pixabay。com

2011年,發表在《歐洲臨床微生物學與傳染病雜誌》[5]上的一篇文章也對耳屎能否抗菌做了研究

。研究人員也是從20個受試者的耳朵中提取了耳屎。但是這回研究人員直接對耳屎裡的細胞成分進行了分析,並

從中發現了10種抗菌肽。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抗菌肽才是防止細菌和真菌引起外耳道感染的關鍵因素

有句話說得好,科研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推翻與探索的過程。

雖然大部分研究都支援耳屎的抗菌作用,但有支援的,自然也有不這麼認為的。

位於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拉拉古納大學(La Lagun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就認為耳屎並

不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反而會促進細菌的繁殖[4]。

這些研究結果大相徑庭,有人在整理這些資料時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

支援耳屎抗菌的研究人員採用的是乾性耳屎,而持反對意見的用的卻是溼性耳屎

那它們是導致實驗結果出現偏差的主要原因嗎?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還得先看看什麼是溼性耳屎,什麼又是乾性耳屎

如果我們稍微留意就會發現,有的人從耳朵裡掏出的耳屎是片狀的,略乾燥,薄脆相間,這就是乾性耳屎。而有的人從耳朵裡掏出來的耳屎是那種不太成型的,略粘稠的,就是溼性耳屎。

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圖片來源:wiki

溼性耳屎

那為什麼有的人是溼性耳屎,有的人卻是乾性的呢

這些差異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部分人類都是溼性耳屎,但是隨著氣候的變化,

一部分人類為了適應寒冷的環境,位於16號染色體上的ABCC11基因就發生了突變,溼性耳屎變成了乾性耳屎

。通常大多歐洲和非洲人都是溼性耳屎,而東亞人大多都是乾性耳屎[6]。

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圖片來源:wiki

現在我們知道了耳屎的種類以及它們之間的不同,那它們到底對實驗結果有影響嗎?

其實啊,別看這兩種耳屎的型別不同,但是基本成分都是一樣的。所以上文提到的耳屎影響實驗結果這事還真不能下定論。目前,支援耳屎能抗菌的研究還是比較多的。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我們不能確定耳屎的種類是否與其抗菌功能相關,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

耳屎的種類與狐臭有關

一項日本的研究顯示,有狐臭的人往往都是溼性耳屎。研究人員先是召集了896名有狐臭的人,然後再從這些人的耳朵中掏取耳屎。結果發現,在896名狐臭患者中,竟然有860人都有溼性耳屎[7]。

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圖片來源:menshealth。com

研究人員推測,

這可能與汗腺發達有關

難怪大部分東亞人都是乾性耳屎也沒有狐臭,真的是連香水錢都省了呢!

耳屎要不要挖?

事實上,不管我們是溼性耳屎還是乾性耳屎,都不影響我們日常掏耳朵的行為。

乾性耳屎的人常用掏耳勺,而溼性耳屎的人更偏愛棉籤

工具什麼的都是其次,最重要的就清潔耳道的感覺真的是無比爽快。

有的人想起來就掏一下,而有的人則是一日不掏渾身難受

因此,

這也衍生了一個行業叫採耳

。這種行業在成都尤為出名,大街小巷遍地都是。

那為什麼我們會對掏耳朵情有獨鍾呢?

這是因為我們外耳道內分佈了很多敏感的迷走神經末梢。所以當工具觸碰到這些神經末梢時候,我們便會感覺一陣舒爽[8]。

爽是爽了,不過長期不節制的掏耳朵可能對我們的耳道造成損傷。前不久就有個人因痴迷挖耳朵,結果耳朵的基本屏障消失了,反倒被真菌感染了。

那有的人會說了,如果我不掏耳朵,耳屎會把我們的耳朵堵死嗎?

其實,

我們大部分人是不用掏耳朵的。

因為耳屎自帶遷移功能。

這些耳屎會隨著我們嘴部的張合運動(例如吃飯)自然脫落

[4]。

當然,也的確有一部分具有溼性耳屎的人會受耳屎堵塞的困擾,

比如會出現聽力下降,耳鳴等情況

。當我們遇到了這些情況,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千萬不要自己拿棉籤處理。因為棉籤的面積太大,在清理時,不僅不會將耳屎蹭出來,反而將耳屎推的更深了。

為什麼耳屎挖不得?

圖片來源:shared。com

那有人說,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想挖耳朵的衝動怎麼辦?

如果你不怕死的話,是可以的。Dr。Why教你一招,你可以欺騙式的掏一掏,也就是蹭蹭耳朵外面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清理耳屎這事還是交給我們身體自己吧!不然破壞了耳屎這道天然保護屏障,就很可能導致細菌感染以及鼓膜穿孔等嚴重問題。

DW暗語

話說,大家有嘗過耳屎是什麼味的嗎?歡迎留言告訴我唄~

參考連結:

[1]Paige-Deming H。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ild Hearing Loss on Memory Using the Wide-Range Assessment of Learning and Memory–Second Edition (WRAML2)[J]。 2015。

[2]Bostock J。 The Natural History。 Pliny the Elder, with Copious Notes and Illustrations[J]。 1855。

[3]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D3AEAAAAYAAJ&pg=PA116&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4]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160429-the-mysterious-properties-of-the-wax-in-your-ear

[5]Schwaab M, Gurr A, Neumann A, et al。 Human antimicrobial proteins in ear wax[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 30(8): 997-1004。

[6]Ohashi J, Naka I, Tsuchiya N。 The impact of natural selection on an ABCC11 SNP determining earwax type[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0, 28(1): 849-857。

[7]Yoo W M, Pae N S, Lee S J, et al。 Endoscopy-assisted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ion of axillary osmidrosi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896 consecutive patients from 1998 to 2004[J]。 Journal of Plastic, Reconstructive & Aesthetic Surgery, 2006, 59(9): 978-982。

[8]https://www。menshealth。com/health/a19542654/why-sticking-qtips-in-ear-feels-so-good/

頭圖來源:shared。com

本文作者 | 張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