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余光中的《活著》裡寫過一句話:

只要活得高興,就算窮點也不怕。

一直以來,人們對生命都有著不言而喻的敬畏心,而活著彷彿就是生命最好的佐證,但

從出生算起,每個人都會經歷成長、衰老、死亡的過程,無一倖免。

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幼時渴望著長大,青年時渴望著長慢一點,老年時想著多活一天,似乎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對生命、對活著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和認知,特別是在面對衰老、疾病之時,內心深處慢慢湧上心頭的恐慌感,總讓人感到迷茫。

但或許正是因為這樣,

如何過好每一天,如何在生命最後的旅途讓自己活得更有尊嚴,如何安度晚年讓生活不止有長度,也有厚度成為了一個值得人們去深思的問題

,而這一問題,似乎可以從一位叫做陳司寇的老人身上得到一點啟發。

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陳司寇曾是北京101中學的一名老師,其丈夫是北大教授趙寶煦,夫妻兩人的感情一直很好,但天有不測風雲,在陳司寇92歲那年,丈夫趙寶煦先她一步,去到了另一個世界,自從陳司寇開始了獨居老人生活。

或許在旁人看來,92歲高齡完全就是需要人照顧的年齡,畢竟此時,身體機能一天天地退化,稍有不注意就可能面臨死亡,加之,頭腦思維等能力地遲鈍僵化,顯然,獨居是一個有著很大風險的事情。

然而,陳司寇卻並不這樣認為,

由於見過太多老人在醫院裡等待兒女“營救”的模樣,那些老人大多數都有著一個特性,眼角帶淚,彷彿在訴說著一種難以言喻的“脆弱”和“卑微”。

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因此,陳司寇既不想成為兒女的負擔,更不願意自己像那些老人一樣,活得卑微又可憐,所以她拒絕了兒女將她接回家一起生活的提議。

當然,陳司寇並非使小性子,她拒絕與兒女同住,選擇獨居也是有很多考慮和縝密安排的,

雖說不願意依附兒女而活是她選擇獨居的關鍵,但她能夠將獨居生活過好是她選擇獨居的底氣。

換言之,陳司寇選擇獨居並非意氣用事,或者盲目自信,而是有理有據的自我安排。

首先,

陳司寇很清楚老人獨居最大的問題有兩點,第一點是身體上的疾病,第二點便是精神上的孤獨

,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這兩個問題,她給自己的獨居生活制定了一份十分詳細又縝密的日程計劃表。

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在她的計劃表裡,早上六點準時起床,然後鍛鍊一個小時,隨後再去買菜做飯,如果上午還有空閒時間,那麼她還會讀書看報,或者看點有趣的電視節目,吃完午飯後,她不會呆在家裡,而是選擇出門走走,要麼找朋友喝下午茶、聊天,要麼就是自處逛逛,看看風景,等到晚上九點,她就會上床睡覺,保證自己能有個充足的睡眠。

另外,陳司寇還特別注重養生,不過她的養生並非吃保健品,而是從生活的細枝末節裡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又或是看養生方面的書籍,豐富自己的養生知識,從而擁有更多更完備的養生技巧。

同時,

陳司寇與其他老人不同的地方在於,她既不會諱疾忌醫,也不會大題小作

,偶爾生點小病,她會以按摩、食療等健康、溫和的方式代替打針吃藥等刺激的治療方式,在她看來,是藥三分毒,所以,別的老人視為寶的保健品,她認為也應該少吃。

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縝密的獨居安排,陳司寇的晚年生活並沒有半點枯燥和孤獨,因為整天滿滿當當的計劃讓她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的“孤獨”,而為了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陳司寇還會積極地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用更好的心態去維護自己的社交關係。

她時常和朋友說,

人老了眼光就沒有那麼遠,似乎只能看到自己的衰老和身邊的兒女,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儘管歲數增加,臉上佈滿了歲月的痕跡,但只要眼光放長遠點,心胸豁達點,依然能感受到天地的廣闊,也能找尋到屬於自己的事情去做。

正因此,陳司寇從未感到孤獨,而她的這句肺腑之言也驚醒了不少夢中人,

在她樂觀的鼓勵下,身邊不少老年朋友學會走出“牢籠”,自我解開枷鎖,開始擁抱屬於老年人的無數可能。

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不可否認,老年人身體機能等是不可抗拒的阻礙,但對於這些無法改變的事實,陳司寇看得很清楚,她認為與其自怨自艾,不如泰然處之,而這樣的態度也讓她在面臨病痛折磨的時候,不至於過得那麼煎熬。

2015年,陳司寇被檢查出左腎有一顆腫瘤,醫生和她的家人都建議她做手術將這個隱患切除,但她的選擇卻讓人驚訝。

她笑著說,

我已經活得夠久了,期間沒生過什麼大病,沒有受過病痛的折磨,這已經是最好的恩賜了,

所以這次生病也不需要過於折騰,畢竟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需要過多地強求。

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因此,陳司寇最終還是拒絕了治療,選擇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依然按照既定的獨居計劃,過好每一天,享受當下,而不是在所剩無幾的時間裡與伴著消毒水的病房為伴。

半年後,腫瘤發作,陳司寇距離死亡更近一步,但她並沒有感到惶恐,反而是坦然接受,為了不給子女添麻煩,她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瞞著子女,斷食4天,最後安詳地笑著離開了人世,去另一個世界找尋等待已久的丈夫趙寶煦。

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陳司寇96年的歲月,或許就是

“她活得清醒又自制”

,比起躺在病床上戴著呼吸機,眼角含淚地活著,陳司寇更願意從容地接受生與死,坦然地走過生命最後的旅途。

有人說過: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或許顯得更為重要。

明知生命終點到來時,陳司寇老人並未惶恐,反而是選擇另一種看似不理智,實則清醒的方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到底,也為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屬於她的完美句點。

96歲北大教授夫人陳司寇斷食辭世:比起生命的長度,厚度更為重要

毫無疑問,

死亡讓人惴惴不安,但比起死亡,更恐怖的是沒有意義地活著,不是嗎?

點個贊吧,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