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關於魏國從安邑遷都到大梁的時間,史書的記載是存在爭議的,出現了魏惠王六年、九年、三十一年的說法,雖然準確的時間我們很難在歷史的迷霧中發現真相,但是魏惠王三十年的說法明顯是有誤的。

魏國與齊國的爭霸之戰,發生在魏惠王十六年和魏惠王二十九年,兩次“圍魏救趙”的戰略,讓齊國成功將魏國拉下霸主寶座,如果當時魏國沒有遷都大梁,齊國的戰略根本無法實施。

因此基本可以確定魏國遷都的時間在魏惠王六年或者九年,此時魏國的勢力仍然非常強悍,秦國尚未進行商鞅變法,國力仍然較為薄弱,沒有爭霸的資格。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雖然憑藉強悍的軍事力量,趁魏軍主力投入中原爭霸,在河西曾擊敗魏軍,但隨後就不得不向魏國認慫了。

即使是商鞅變法之後,在魏惠王后期的逢澤之會上,秦國是除了三晉外唯一的七雄,可見在這一段時期,秦國還沒有後來那麼高調,魏國更不可能畏懼秦國而遷都了。

畏懼秦國,從何說起?

關於魏國因為畏懼秦國,所以從安邑遷都到大梁的說法,更多源自《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話: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魏國對秦喪地七百餘里,所以畏懼秦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其實這種說法明顯混淆了時間,魏惠王與孟子的這段對話,明顯發生在馬陵之戰以及公子昂兵敗河西之後。

此時魏國遷都已經三十年了,魏國是如何預測到秦國強大起來的呢?能夠在三十年前提前把國都遷到開封,躲避秦國的鋒芒,如果魏惠王能預測到秦國強大,恐怕會集中兵力對付秦國吧。

如果是魏國的都城安邑,靠近秦國,容易被秦國突襲土城,那麼秦國的櫟陽、咸陽距離河東同樣很近,魏軍也同樣可以從河西高原突襲關中,魏軍陳兵渭水,擊敗秦軍並不是太久遠的事情。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魏國“西喪地於秦七百里”,正是魏國極度虛弱之時

魏國作為戰國第一位霸主,歷經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國君,稱霸時間將近一百年,其實力是非常強大的,百年的國力積累,也只有幾代積累的富庶強國齊國、楚國能夠與之匹敵。

作為春秋後期,逐漸沒落的老牌大國秦國,在魏文侯、魏武侯時期,秦國被魏國欺負慘了,一度退守到渭水以西,秦獻公繼位後,勵精圖治,秦國國力逐漸復甦,開始有了參與中原爭霸的資格。

秦獻公在位期間,曾趁魏國在中原與各國爭霸的機會,發動石門之戰、少梁之戰,擊敗魏軍,威脅魏國都城安邑,但很快,在魏軍的強大對抗下,秦軍不得不把佔領的土地吐出來。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秦孝公時期,魏軍圍攻趙都邯鄲,秦軍趁機在河西擊敗魏軍,桂陵之戰後,齊國聯合諸侯將魏軍圍困在襄陵,秦軍又趁機攻佔魏國舊都安邑,襄陵之戰魏國獲勝。

強大的魏軍回師進攻秦軍,秦國不得不退出安邑和河西之地,馬陵之戰,魏國慘敗之後,秦軍捲土重來,再度與魏國在河西開戰,此戰中秦軍主帥商鞅利用由於公子昂的私交,哄騙軟禁魏軍主將,趁機擊敗群龍無首的魏軍。

此戰之後,秦軍才真正在河西壓制住了魏軍,秦惠文王八年,秦王派出公孫衍率軍與魏國進行河西最終決戰的雕陰之戰,秦軍大獲全勝,斬首魏軍八萬,俘虜主將龍賈,魏國被迫割讓河西之地。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不久之後,秦軍趁魏國國力空虛之時,渡過黃河,一舉攻佔魏國的汾陰、皮氏、焦、曲沃等地,這才是魏惠王所說的“喪地七百里”,這樣的局面與秦國關係並不大。

主要是齊國把魏國的主力和良將全殲滅了,魏國不得不吞下慘敗的惡果,而魏國遷都時,對秦國根本談不上害怕,雖然魏國從遷都後不久開始在洛水修築長城。

恐怕是對秦軍的騷擾不勝其煩,這就跟夏天有蚊子架蚊帳一個道理,沒有人會因為嫌棄有蚊子、蒼蠅,而重新買套房子,搬家到別的地方去,魏國遷都有其更加深遠的戰略目標。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魏國是三晉中最後遷都的國家,其目的是對中原空間的搶奪

首先,戰國時期遷都的國家不少,比如趙國從晉陽遷都中牟,又遷都到邯鄲,韓國從平陽遷都陽翟,又遷都到新鄭,秦國從雍城遷都到櫟陽,最後遷都咸陽。

這些遷都的目的無疑都只有一個,就是更加的靠近中原地區,參與中原的爭霸,從而獲取更多的土地、資源利益,魏惠王繼位之初,從安邑遷都大梁,也是同樣的道理。

三晉中,趙國從中牟遷都到邯鄲的時間,為趙敬侯元年,即公元前386年,韓國於公元前403年建都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韓國遷都新鄭,而魏國遷都的時間大致是公元前364年或者361年,相比於趙國和韓國,遷都是最晚的。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其次,魏國不同於晉國,從地理上來說,因為趙國和韓國的存在,魏國的舊都安邑,有著先天的地理劣勢,就造成了魏國必須要遷都的條件。

晉國在現今的運城、臨汾一帶定都,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周圍數百里都是晉國的領土,向西延伸到河西高原,再有黃河阻隔,戰略縱深很大,向東有邯鄲周圍的土地作為戰略縱深,又有太行、黃河阻隔,可以對抗強大的齊國,向南還有山川阻隔。

黃土高原的四塞之地,被晉國發揮到了極致,定都絳、新絳等地,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完全就是我能打到別人,別人想打我比較費勁,甚至根本打不到。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魏國雖然繼承了晉國的核心區域,以運城盆地為中心的大片領土,但是韓國分得了臨汾部分地區以及上黨地區,趙國具有晉中及以北地區,山西的“表裡山河”,全在韓趙手中,魏國的都城安邑處在下游,很容易被韓趙兵臨城下。

魏武侯擅自干預趙國的君位爭奪,導致魏武侯去世後,趙國、韓國聯軍支援魏惠王的弟弟公子緩爭奪魏國君位,並在濁澤之戰中大敗魏軍,並將魏惠王包圍在軍中,最終還是韓趙兩國出現分歧,韓國提前撤軍,才使得魏國反敗為勝,魏惠王保住君位。

戰國時期,魏國為何要遷都大梁是因為懼怕秦國嗎

最後,魏惠王時期,東方的齊國逐漸強大起來,成為魏國在諸侯爭霸中的主要對手,隨著韓趙都將都城遷到中原地區,魏國如果依然在安邑定都,在諸侯爭霸中將不可避免的落入下風,而且韓趙兩國已經開始聯合對抗魏國這個大哥了,魏國必須有所行動,才能保住霸主的地位。

再者,諸侯爭霸講解的策略是拉攏大國,威服小國,對抗強國,隨著三晉和楚國在中原的擴張,西邊的小諸侯國已經被消滅乾淨了,天下的小國只有魯國、衛國、宋國、陳國、蔡國等這些淮河、泗水周圍的小國,如果魏國離得遠了,怎麼能夠威懾這些小國,令其臣服呢!

所以說,魏國遷都,更多的是與齊國爭霸的需要,以及三晉內部日益複雜的內部矛盾,地理上的劣勢迫使魏國必須遷都才能保住霸主的位子,如果魏國依然安坐河東,恐怕有成為第二個秦國的可能,被韓趙封鎖住進入中原的通道,雖強但難以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