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兒走了才明白,晚年最親的人是誰”這位75歲老人刺痛很多人

“老伴兒走了才明白,晚年最親的人是誰”這位75歲老人刺痛很多人

楊絳先生所著的散文集《我們仨》我反覆讀過很多遍,每次讀每次都會有新的感悟。

這本書最大魅力所在,並不僅僅在於楊絳先生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回顧了她和丈夫錢鍾書,以及女兒錢瑗的一生,更在於我們能透過樸實的語言和簡單的日常,明白什麼是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家庭。

楊絳先生一直說,自己的家庭很普通,誰家沒有兒女呢?有兒女,有丈夫,便可以組成一個普通的家庭。但是實際上,如何把普通的日子過得不普通,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這也是為什麼同樣都是家庭,有人過得幸福,有人過得不幸的原因。

很多人都知道這本《我們仨》哪怕是再版,銷量也高達一百多萬冊,風靡於海內外,但是卻不知道,楊絳先生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九十多歲高齡了。

那時候,她的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已經先後離世,她一個人帶著三個人的夢想,繼續研究學問。她是孤獨的,因為彼時的她身邊已經空無一人,但她同時又是豐盈的,因為她的內心,有自己的乾坤。

“老伴兒走了才明白,晚年最親的人是誰”這位75歲老人刺痛很多人

在《我們仨》的開篇,楊絳先生寫到自己做到的一個夢,正是這個夢奠定了整本書的基調,溫暖、真實、感人,輕而易舉便能觸動人的內心,讓人無比動容。

在夢裡,她和錢鍾書在某個叫不上名字的地方散步,說說笑笑,好不熱鬧,但是當太陽下山,周邊變得一片昏暗的時候,錢鍾書突然不見了。

她很著急,很慌張,大聲呼喊錢鍾書的名字,但不管如何大聲,依然得不到任何迴應,她無助地站在荒郊野地裡,無論是環境還是內心,都呈現出一片黑暗。

她安慰自己:鍾書是不是一個人先回家了?我也趕緊回去吧。

正在她尋找回家的路時,一個拉著黃包車的老人出現在眼前,她想告訴他自己的家在哪裡,然後讓他送自己回去,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她卻什麼都記不起了。

她急得焦頭爛額,急著急著,就從夢中驚醒了,而後發現錢鍾書正在自己身邊,睡得香甜。

“老伴兒走了才明白,晚年最親的人是誰”這位75歲老人刺痛很多人

似乎冥冥之中早有預兆,這個夢發生不久,錢鍾書便因病離開了這個世界,楊絳先生回過頭來想想這些,覺得格外感慨。

記得當時夢醒以後,她問錢鍾書:你為什麼一聲不吭地拋下我,自己走了。

錢鍾書說:這是老人的夢,自己也經常做。

只是他們不同的是,楊絳先生的夢成真了,錢鍾書先拋下她離開了。他們大抵都害怕對方先走,但是總有一個人要先走的,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誰都無法逃脫。

所謂“少來夫妻老來伴”,這裡的“伴”不僅僅是陪伴,而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方是自己的精神寄託和依靠。

可是有些人,會將這種寄託和依靠當作是唯一,有些人則不會,因為他們知道,一個人到了晚年,最親的人並不是老伴兒,更不是子女,而是自己。

沒有誰可以陪自己走到生命的終結,哪怕是自己的愛人,也有可能先行一步離開,只有自己,會自始至終陪著自己,直到徹底離去。

“老伴兒走了才明白,晚年最親的人是誰”這位75歲老人刺痛很多人

老伴兒走了才明白,晚年最親的人是誰。這句話是我年初回農村老家,外婆家的一位鄰居告訴我的,她已經七十五歲了,老伴兒因病離世以後,一直一個人生活。

她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在外地工作和生活,他們都曾提議過,讓她離開農村,和他們去城裡住,但她無論如何都不肯。

大抵是人老了,漸漸會有一種“葉落歸根”的信念,總覺得自己不定哪天就離開了,一定要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否則無論如何都不會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除了在這一點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她潛意識裡覺得,自己的老伴兒雖然走了,但是靈魂還在,如果自己就此離開,他就剩下孤身一人了。

人到了一定年紀以後,會漸漸不再有衝動,外面的世界很繁華,但是自己卻不想再去追求,只想一個人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內,安安靜靜地享受時光。

尤其是人老了以後,很多事都想明白了,看淡了,也漸漸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相比於年輕時的肆意妄為,更想簡簡單單、踏踏實實地為自己而活。

“老伴兒走了才明白,晚年最親的人是誰”這位75歲老人刺痛很多人

就像這位七十五歲的老人跟我說:喪偶以後才明白,人到晚年,最親的人不是老伴兒,也不是子女,而是自己。這句話刺痛了很多人,因為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明白,人活著,最重要的不是討好別人,而是取悅自己。

只有你真正懂得為自己而活的重要性,才能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己身上,這並不是說明身邊的人不重要,感情、婚姻和家庭不重要,而是在你處理好這些事情的基礎上,能將自己的感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老了就會明白,這一生是有遺憾的。如果早點能明白,無論什麼人,什麼事,都比不上對自己好,那麼我們的人生,便會相對輕鬆很多。

“老伴兒走了才明白,晚年最親的人是誰”這位75歲老人刺痛很多人

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這一點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狀態。如果我們懂得自己,始終積極樂觀,那麼不管生活賦予我們怎樣的磨難,都可以始終保持淡定和從容。

人只有和自己和解,靈魂才能不孤獨,即便身邊空無一人依然可以活得足夠豐盈,就像楊絳先生,在八十多歲的時候經歷喪父之痛,喪女之痛,但是在往後的幾十年來,依然可以筆耕不輟,活出自我。

楊絳先生享年105歲,在九十多歲的時候開始跨界到哲學,她從未停止過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事業。她的人生向來不以他人的意志為轉移,時刻懂得為自己而活。

希望我們到了晚年,不管是兒孫繞膝,幾世同堂,還是親人先後離去,孤身一人,都能活得無比踏實。希望我們用一生的時間為自己而活,不矯情,不依賴,保持從容、優雅、獨立和淡定,活出自己從容不迫且無悔無憾的一生。

END

今日話題:你們覺得人到晚年,最親的人是誰?你覺得為自己而活重要嗎?如果是你,會選擇如何度過晚年?來留言聊聊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