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卻沒有錢去收,就會介紹給我

馬未都: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卻沒有錢去收,就會介紹給我

一直以來,馬未都如何總是能夠撿漏到文物,這成了一個謎。其實,在資訊相對閉塞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馬未都廣交天下豪傑,目的就是為了資訊暢通。馬未都的交際圈相當複雜,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他一個文化圈的人,在娛樂圈的影響力相當厲害,甚至於成龍見了人家也是畢恭畢敬。馬未都的朋友圈裡,不僅有社會名流,也有底層人物,比如文物販子,甚至還有盜墓賊。按照馬未都的說法,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卻沒有錢去收的情況下,一般都會介紹給“我”。

馬未都: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卻沒有錢去收,就會介紹給我

馬未都作為收藏界大佬,在他最開始的時候也是要透過各種手段完成原始積累。通常來講,馬未都初期獲取文物的途徑有3種。第一種,琉璃廠撿漏。琉璃廠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相當便宜,並且還都是好東西。第二種,主動去找人收。馬未都有時候也會打聽某某手裡有好東西,就會去人家那裡收。其中不乏一些北大清華的老先生,他們不僅樂於把東西給馬未都,最關鍵他們並不怎麼懂。第三種,馬未都會在地攤上從文物販子裡低價撿漏。

馬未都: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卻沒有錢去收,就會介紹給我

馬未都作為文物愛好者,原則上與文物販子是處於“相對立”態勢的。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最開始的文物販子,大多數情況下並不知道文物的真實價值。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文物販子十塊錢收上來一個文物,賣給馬未都20塊,這明擺著是賺了。所以,馬未都能給二十就不會給他十二,會讓文物販子覺得自己賺了。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馬未都和文物販子各取所需,從而和睦相處。前提是馬未都很少失手,他撿漏的東西都是貨真價實的寶貝。

馬未都: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卻沒有錢去收,就會介紹給我

早年文物販子找到了馬未都,給他一對黃花梨圈椅。馬未都是多麼精明的人,他知道東西是好東西。文物販子1000塊錢收上來的,賣給馬未都就是4000塊錢,利潤是賺了幾番。按照正常人的低價撿漏思維,真應該把價錢往下邊壓壓,讓自己利益最大化。馬未都看了那對圈椅後,心裡早已知道在香港市場上行情在8000-10000。說破天,馬未都還是賺了。所以,馬未都也沒多說什麼,非常痛快地把錢給人家了。

馬未都: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卻沒有錢去收,就會介紹給我

如此一來,馬未都賺了,文物販子也賺了,雙方關係還蠻不錯。馬未都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該讓人家賺的錢就得讓人家賺到,放長線釣大魚,後期做生意也不會怎麼吃虧。馬未都這波操作確實是厲害,他與文物販子關係不能說特別糟糕,最起碼關係還蠻不錯。所以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情況,馬未都的訊息特別靈通。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卻沒有錢去買,就會把東西介紹給馬未都。

馬未都:文物販子看到好東西,卻沒有錢去收,就會介紹給我

如此一來,馬未都總是能夠第一時間把握行情,做到先聲奪人。馬未都的思維是發散性的,他不是一味的與文物販子鬥智鬥勇,而是恩威並施,最終讓自己利益最大化。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捨得”,在馬未都身上得到了淋淋盡致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