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究落葉歸根的古代,《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為什麼葬在了越南

在講究落葉歸根的古代,因《滕王閣序》名操一時的王勃,為什麼沒有葬在故鄉而是葬在了現今的越南,答案還要從王勃的經歷說起。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朝文學家,絳州龍門人(今山西萬榮縣)人。王勃出身於儒學世家,與同時代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在講究落葉歸根的古代,《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為什麼葬在了越南

據《舊唐書》記載,王勃幼年敏而好學,六歲即能下筆成文,而且文筆流暢如行雲流水,被當地人稱為“神童”。王勃九歲時,開始誦讀顏師古注《漢書》,曾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王勃十六歲,應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作文章《鬥雞檄》而被趕出沛王府。於是王勃利用三年時間,遊歷巴山蜀水,期間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王勃殺害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於是他的父親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遠地貶道南荒之外,而古時的交趾縣就是現在的越南河內市附近。

在講究落葉歸根的古代,《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為什麼葬在了越南

父親被當局貶謫,給王勃帶來了很大的打擊。王勃為人雖放浪不羈,但為人處世卻非常講究原則,常以儒家禮法為標尺約束自己。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被貶的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從中可以看到王勃身為人子內心的強烈愧疚和自責。

王勃出獄後在家裡停留了一年多,這時朝廷宣佈恢復他的舊職,此時他視宦海為畏途,沒有勇氣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於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後折向西行,到了江寧。

在講究落葉歸根的古代,《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為什麼葬在了越南

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疇處,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親。過了不久,王勃便踏上了回家的歸途,時值盛夏時節,海海面風高浪急,王勃因不幸溺水,驚悸而亡。

關於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未達交趾見到父親前便死去;有說是探父之後歸途中死;有說是風浪大,漁船顛簸掉下海淹死;有說他既渴望又愧疚見到父親,無法排解心中極端矛盾而投海自殺。關於王勃溺水時事,又有兩種說法,一說風浪太大,其屍體眨眼間已被海浪衝走,根本無法打撈;一說他被船伕撈起,因不懂水性嗆水昏厥,後過度驚悸而死。王勃之死說法略有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淹死於北部灣防城海域。

在講究落葉歸根的古代,《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為什麼葬在了越南

公元42年,東漢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隊曾走這條線路,歷代赴任交趾官員,走的大多也是這條線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處因“三險” (風高、浪急、礁多)的緣故而劇烈顛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墜海。越南北部的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廟,墓地及祠廟於1972年被美國飛機炸燬,今只存王勃雕像。(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