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宰輔十年,有大功於大明,為什麼結局卻那麼悲涼

張居正曾狂傲而自負地說:“吾非相,乃攝也!”

從說出這句話的那一刻開始,他便已經註定將會以悲涼的結局作為收場。

張居正宰輔十年,有大功於大明,為什麼結局卻那麼悲涼

萬曆皇帝即位之後,張居正為了更進一步,於是聯合了馮保以及馮保背後的李太后,打敗了內閣首輔高拱。

高拱一走,張居正也因此坐上了內閣首輔的位置。

高拱此人掌權之時,過於專橫跋扈,想將權力攬於一身,從而得罪了馮保和李太后,也因此招來了禍事。

張居正則吸取了高拱的教訓,妥善處理了和馮保以及李太后之間的關係,所以得到了他們的支援。

諸如張居正變法之時,實際上也是因為得到了李太后和馮保的支援,才能夠順利施行。

若無李太后和馮保的支援,哪怕是張居正,他想以一人之力推動變法也必然寸步難行。

明朝傳至萬曆這一代,已然歷經十二位皇帝,國力早就已經日漸衰微。

嘉靖折騰了數十年,隆慶在位六年而無建樹,明朝傳到萬曆手上之時可謂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張居正宰輔十年,有大功於大明,為什麼結局卻那麼悲涼

而接手了這個爛攤子的萬曆有沒有能力扭轉這個局面?

顯然沒有。

萬曆即位之時年僅十歲,所以高拱才會說出“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這樣的話。

至於高拱能不能替萬曆治理好天下這一點則不好說,畢竟他掌權了之後將太多精力用於權力之爭。

不過,好在還有一個張居正。

張居正可以說是大明中後期首屈一指的能臣,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這也是他敢冒士大夫之大不韙而變法的原因。

須知變法一旦推行,受損最嚴重的就是士大夫。

然而張居正卻根本不在乎自己會不會得罪士大夫群體,仍然發動了變法。

為什麼?

原因就在於絕大多數計程車大夫出仕是為了謀官謀財,張居正出仕不僅是為了謀官,更是為了謀國。

張居正之謀國並非是有取而代之之心,而是為了給大明謀一條更好的出路!

張居正宰輔十年,有大功於大明,為什麼結局卻那麼悲涼

張居正變法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太倉粟充盈,可支十年”!

“太僕金亦積四百餘萬”!

僅僅一個太倉所儲備的糧食便可支撐十年之久!

哪怕是一個總管馬政,並且經常被人遺忘的太僕寺竟然也積累了四百多萬銀兩!

萬曆十年之後,萬曆皇帝也折騰了三十八年,又打了三大徵,大明卻依然還能支撐二十二年之久。

朱由校在位七年,也折騰了七年。

朱由檢在位十七年,也還是瞎折騰。

而大明之所以能夠讓這三個人折騰六十年,原因就在於張居正掌權十載,為萬曆積累了一筆豐厚的財富。

張居正可謂是硬生生為大明延續了六十年國祚!

張居正宰輔十年,有大功於大明,為什麼結局卻那麼悲涼

只可惜,張居正雖然有大功於大明,但是病逝了之後,萬曆卻選擇和已經病逝了的他翻臉。

萬曆之所以會選擇清算張居正,就是因為張居正太狂。

張居正有多狂?

萬曆犯了錯,張居正也會幾乎不留一點情面地訓斥。

而且,張居正還說出了“吾非相,乃攝也”這種大逆不道的話。

從根本上來說,大明其實連宰相都沒有,更遑論攝政?

雖然張居正當時的權力以及所作所為,也的確有了攝政之實,可是有些事可以做,但卻不能說。

這種話一旦說出來了,那就是對皇帝和皇權的藐視。

這種事換了任何一個皇帝,其實都很難容忍。

倘若萬曆在張居正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實權的話,張居正的結局一定會悽慘一百倍。

張居正宰輔十年,有大功於大明,為什麼結局卻那麼悲涼

除了打壓萬曆,給萬曆難堪之外,張居正也幾乎得罪了整個士大夫集團。

張居正一旦失勢,謀私甚於謀國計程車大夫集團會放過他?

絕對不會。

萬曆才一掌控實權就敢清算張居正,背後其實就是有了士大夫集團的支援。

而張居正生前之所以能夠萬曆的忌恨以及士大夫集團的反對之下,仍然穩如泰山,則是有李太后和馮保的支援。

李太后在萬曆前十年那絕對是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沒有李太后,萬曆都未必能夠坐得穩皇位。

只可惜張居正一朝身死而失勢,終究還是遭到了萬曆的清算和士大夫集團的落井下石。

對於萬曆而言,張居正或許是一個大奸之人。

對於士大夫而言,張居正或許是一個大惡之人。

可是對於大明而言,張居正卻是一個大忠之人,是一個有大功於大明之人。

張居正宰輔十年,有大功於大明,為什麼結局卻那麼悲涼

這也是後世人評價張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的原因所在。

不過,張居正或許也是不屑於謀身,或者說是懶得浪費精力謀身,因為他很可能早就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古來變法之權臣,幾人身後能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