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歷史學家爭相研究?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齒輪一旦轉動就不可逆轉。回顧過往的歷史,必然與偶然交織,彷彿冥冥中註定。千百年後,史學家們從不同角度解讀歷史,試圖發掘隱藏在浩瀚歷史中的秘密。而這些人中,黃仁宇先生的成就無疑是十分突出的。

一本《萬曆十五年》掀起一場明史研究的歷史風潮。從中國千年的歷史來看,萬曆十五年,是一個極為平凡的時間節點,即便不從整個中國的歷史程序中看,單從276年的明史來看,這一年,彷彿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件。

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魔力,使得一種歷史學家對萬曆十五年如此青睞?

萬曆十五年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歷史學家爭相研究?

中國的封建王朝始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此後兩千多年,直至清王朝滅亡,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的火焰燃燒了整個中華大地,將中國的歷史推入新的階段。

如果將中國歷史做一個劃分,秦漢可以看作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初創時期,唐宋為發展時期,直至元朝,中國封建王朝從經濟、政治、軍事等多方面都已經達到了一個及其繁榮的時期,繁華落幕,只剩下夕陽餘暉。而明朝,則是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

我們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政治上來看,中國的政治制度從秦始皇時期開始,就已經確立了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整體,在這樣的政治體制中,中央與地方相互制約,皇權與相權相互制約,但是儘管存在種種制約,皇帝仍然是國家唯一的主人,皇權至上,不可侵犯。

歷代的皇帝為了解決相權的制約,鞏固統治,逐漸對政體進行改良,到了明朝,朱元璋廢丞相,並下令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一職,皇權在鬥爭中終於佔了絕對的優勢,從此相權無力再與皇權抗衡。

萬曆十五年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歷史學家爭相研究?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明朝內閣逐漸成為了類似宰相的存在,直到以張居正為代表的內閣權臣出現,相權出現了小小的反彈。

經濟上,一場浩蕩的鄭和下西洋展現了明王朝強悍的國力,但是同樣的,巨大的花費,對明王朝的經濟形成了極大的壓力。農業生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優良作物不斷傳入中國,但是,始終缺乏革命性創新的動力,人地矛盾變得更加的尖銳。

商業上,新時代的萌芽與傳統的桎梏角逐角力,商品經濟發展繁榮,富商大賈卻不願意把錢投入到再生產,傳統的小農經濟將大量的勞動力和資本捆綁在土地上,真正又生命力的經濟形式卻得不到足夠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西方國家,正在擺脫中世紀的陰雲,吹響工業文明的號角。

萬曆十五年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歷史學家爭相研究?

思想上,傳統的封建思想在這一時期愈演愈烈,程朱理學進一步發展,國家選舉人才的選拔方式也逐漸僵化,儘管受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出現了新思想的預兆,但是,受限於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程度,這一點小小的萌芽,無異於杯水車薪。

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開始逐漸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浪潮,從開放到閉鎖,從繁榮走向衰落,直到工業文明的堅船利炮強勢的開啟中國的大門,掀起近代百年的血雨腥風。

如果說明朝是整個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那麼萬曆皇帝統治時期,就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

大明王朝從朱元璋與朱棣統治時的上升狀態,轉入中衰期,社會階層逐漸固化,人地矛盾日益尖銳,皇權與相權的再次成為朝堂鬥爭的焦點,大明王朝也在幾次對外戰爭中逐漸處於下風,而這些積弊在萬曆年間,特別是萬曆十五年全部暴露了出來。

一切的一切都彷彿預示著,這個龐大的國家,這個龐大的政治集團即將走向末路。

萬曆十五年,就好像是一個小小的視窗,透過它我們就能看到一個龐大帝國、一個龐大政治體制的衰亡之路。

萬曆十五年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歷史學家爭相研究?

歷史是人的歷史,萬曆十五年,歷史上那些帶著光輝的人物粉墨登場,講述著他們身後的傳奇,他們的選擇與鬥爭也是這個國家的選擇,成與敗彷彿就此註定。

明朝歷史一共276年,萬曆皇帝統治48年,佔了將近五分之一。相較於明朝歷史上曾經那些偉大的帝王,萬曆皇帝的成就實在算不上偉大,甚至於有些荒唐。萬曆皇帝的帝王之路,相較於明成祖朱棣而言,不得不說一句幸運,如果說有誰和他的經歷相似的話,那應該是南唐後主李煜。

正常情況下,按照朱元璋老爺子立下的規矩,朱翊鈞本來是無法繼承大統的,但是歷史的神奇就在於機緣巧合,也許真的有命中註定吧,他的哥哥們全部早亡,朱翊鈞莫名其妙的登上了帝位,開啟了他長達四十八年的執政生涯。

萬曆十五年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歷史學家爭相研究?

他的執政時期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而這兩個階段的轉折點,就是萬曆十五年。黃仁宇先生透過這一年五個人物的人生軌跡,構建起了萬曆十五年的歷史變化。

這五個人分別是,皇權的象徵萬曆皇帝、首輔張居正、抗倭英雄戚繼光、模範官僚海瑞以及文化先驅李贄。

他們代表著這個帝國的重要構成部分——決策、行政、軍事、思想等。可以說,帝國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掌握在以這些人為代表的利益集團中。

萬曆皇帝幼年登基,皇帝年幼,在後宮受母親約束,在前朝,國家權力被權臣把持,他就是張居正。

皇太后李氏對張居正信任有加,對萬曆皇帝要求也極為嚴格,他們兩個人就像是壓在萬曆頭上的兩座山,這種壓制,持續了十年。

萬曆十五年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歷史學家爭相研究?

萬曆十年,一直壓制他的張居正逝世,就像失去了枷鎖,萬曆皇帝長期壓抑的個性,在這一刻突然之間暴漲。

人走茶涼,張居正一生致力於改革,如果要改革,就一定會傷害到舊勢力的利益,這時的明王朝積重難返,早已失去了改革的自身動力,如果沒有張居正的鐵腕手段,改革必定失敗。朝廷上下對張居正的不滿與社會的積弊在他走後全部爆發,真正走向了衰落。

也許萬曆皇帝是想過變革的,畢竟他還那麼年輕,還有著雄心壯志,但是當他面對這樣一個朝廷時,他就會意識到,儘管沒有了張居正,他仍然擺脫不了文官集團的壓制。這種情況下,放縱自己,逃避現實,或許是他唯一能做的。

萬曆十五年,就在大明王朝沉溺於內部權力鬥爭的這一年,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正在為征戰世界而做著準備。一切在悄悄地發生變化。

萬曆十五年有何特殊之處,為何歷史學家爭相研究?

萬曆十五年也許只是中國歷史上平凡的一年,但是靜水流深,正是在這樣的寂靜之中,歷史的車輪悄悄前行。

歷史是偶然還是必然?我們很難說得清,但是就我而言,歷史沒有絕對的巧合,如果當上皇帝的不是朱翊鈞歷史會發生變化嗎?也許會有一些細節的變化,但歷史的走向卻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就好像我們看到的萬曆十五年的史實,他們的背後,是千百年矛盾的積累和政體的變革。這也許就是歷史的選擇。

我們真正能做的,只有從中學習發展的道理,不斷地改革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不讀萬曆十五年,讀遍史書也枉然\”。

《萬曆十五年》強烈推薦給大家,29。9一本,相信無論你是歷史學者還是業餘愛好者,無論你是老闆還是“打工人”,都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