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娘一首詩就征服了藩王和憲宗,一步步從舞姬走向大唐權力頂峰

觀古今看世界

唐代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首《杜秋娘詩》,序言中說:“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錡妾。後叛滅,籍之入宮,有寵於景陵”。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長恨歌》,杜牧的這首詩也是以一個女子的故事作為詩歌的主體部分,並在故事後面感嘆她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多舛的命運。

杜牧常被人稱為“風流詩人”,他的智謀堪比三國周郎,似詩仙李白般瀟灑卻沒有他的狂傲,似詩佛王維的通透卻沒多了些凡塵味道。他肯落筆為一個女子寫詩,那麼這個女子的經歷一定不一般。

杜秋娘一首詩就征服了藩王和憲宗,一步步從舞姬走向大唐權力頂峰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31歲的杜牧奉命去揚州,路過鎮江時見過一個老嫗,老嫗過的“窮且苦”,杜牧聽她訴說平生,方知她乃是憲宗的寵妃秋妃。

而她的命運,皆因為寫過一首叫《金縷衣》的詩所改變,這首詩就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中。

歌姬杜秋娘

杜秋娘並非生於富貴之家,但因為她長相清麗,能歌善舞,15歲那年被鎮海節度使李琦看中,買回家中做歌姬。李琦割據藩鎮,權利與財富全都抓在手裡,家中更是歌姬成群。為了在這一群歌姬中脫穎而出,杜秋娘最大限度的使用了自己的才華,她自己寫了一首《金縷衣》,並加上曲子,舞給李琦看。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杜秋娘一首詩就征服了藩王和憲宗,一步步從舞姬走向大唐權力頂峰

這無意是一首好詩。

首先,從這首詩的整體來看,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句話“一寸光陰一寸金”。這是一首勸人珍惜眼前時光的詩句,無論是少年時的容顏,還是枝頭的鮮花,如果不好好的把握,那麼轉眼即逝。

但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麼李琦就太容易上鉤了。

試想當時場景,一個妙曼身姿的歌姬翩翩起舞,明眸善睞,一舞傾城。這個時候最適合做的,並不是勸解主人珍惜好時光,而是眉目傳情,表露心意,想盡辦法討好和魅惑主人。

“金縷衣”是以金縷做裝飾的舞衣,也就是當時杜秋娘身上的行頭。詩句的頭兩句,分明是勸李琦,不要只是看自己身上那絢麗奪目的舞衣,而是要看到自己的青春美貌,趁著年少及時行樂。

後兩句則是告訴李琦“要愛趁現在”,不要等自己年老色衰,那時候就是想愛,也已經是“無花空折枝”了。

杜秋娘一首詩就征服了藩王和憲宗,一步步從舞姬走向大唐權力頂峰

此時的李琦年紀已經可以做杜秋娘的父親,但對於妙齡少女的直白依舊毫無抵抗之力,於是“束手就擒”,將杜秋娘納為妾室。

這是這首詩,第一次改變了杜秋娘的命運。但緊接著,這首詩又發揮了一次作用,第二次改變了她的命運。

從女奴到妃子

唐憲宗當政之後開始削藩,鎮海節度使李琦也沒有辦法繼續做一方諸侯。他心有不甘起兵叛變。憲宗派了五路人馬前去鎮壓,也是老天不助李琦,討伐大軍剛到門口,他的外甥就先背叛了他。於是很快,李琦父子就被押往京城腰斬。

起兵失敗後,一些女眷被押往皇宮為奴,杜秋娘也在其中。

她再一次成了歌姬,彷彿命運給她開了個大玩笑。李琦的寵愛讓她得以擺脫卑賤的出身,但如今一切又回到了從前。甚至還不如從前,因為她腦袋上了又多了一個名號:叛軍家眷。

杜秋娘一首詩就征服了藩王和憲宗,一步步從舞姬走向大唐權力頂峰

不過,她並不是甘心屈服於命運的女子。相信此時的她也和15歲的她一樣,伺機尋找擺脫命運的方法,幾番曲折,終於讓她等到了一個機會:給憲宗表演。

諸葛亮的空城計不能用第二次,因為司馬懿會識破。但杜秋娘的《金縷衣》卻可以唱第二次,因為憲宗和李琦一樣,是一個容易被美色所吸引的男人。果然,一曲舞罷,憲宗被深深吸引,很快她就從奴身變成了憲宗的“秋妃”。並且憲宗對她疼愛有加,甚至有時候還和她一同討論國家大事,更是把自己的兒子李湊交給她教養。

就這樣,她又一次走向了高處,這一次是大唐的權力頂峰。

杜秋娘一首詩就征服了藩王和憲宗,一步步從舞姬走向大唐權力頂峰

她差點成為武則天第二

如果不是憲宗神秘的死去,她或許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也不一定。

憲宗死後,先後即位的李恆和他的兒子李湛,一個沉溺聲色犬馬,一個只知道打獵。所以這兩位並沒有當太久的皇帝就死去了。三任帝王就這樣死去,此時的杜秋娘,看著那些一個個表面笑臉相迎低眉順眼的宦官,心中已經明白了幾分。她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所撫養的皇子李湊,如果她能讓李湊為帝,再剷除掉那些宦官,或許能夠力挽狂瀾,讓權力回到自己的手中。

於是她和當朝宰相宋申錫一起謀劃,想要除掉宦官王守澄,立李湊為帝。沒想到一個皇太妃,一個宰相加一個皇子,竟然還是敗在了太監的手裡。這場謀劃的結果是李湊被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遣返回家鄉潤州。

杜秋娘一首詩就征服了藩王和憲宗,一步步從舞姬走向大唐權力頂峰

“或許就差那麼一步,就成功了。”

不知道她當年和杜牧訴說這段故事的時候,有沒有在最後加上這麼一句。杜牧寫下長詩,並在最後感嘆:“王幽茅土削,秋放故鄉歸。”

杜秋娘的餘生,在道觀裡靠人接濟度日,不過好的是正如她那首詩裡所言,她的“少年時”和“花開”時都曾被人珍惜疼愛過。

人世百年,哪裡有什麼花開不敗,只要絢爛是不是就該心滿意足了呢?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