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期,官府民間都可以採銅礦鑄錢幣,錢多了也會惹麻煩?

西漢初期,官府民間都可以採銅礦鑄錢幣,錢多了也會惹麻煩?

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收藏的中央儲備銀行紙幣(民國)。(王建安 攝影)

西漢初期,官府民間都可以採銅礦鑄錢幣,錢多了也會惹麻煩?

邯鄲市博物館收藏的咸豐重寶(清代)。(王建安 攝影)

西漢初期,官府民間都可以採銅礦鑄錢幣,錢多了也會惹麻煩?

河北省銀行1934年發行的壹圓紙幣。(王建安 攝影)

西漢初期,官府民間都可以採銅礦鑄錢幣,錢多了也會惹麻煩?

河北省臨漳縣文保所收藏的常平五銖(北齊)。(王建安 攝影)

西漢初期,官府民間都可以採銅礦鑄錢幣,錢多了也會惹麻煩?

河北省臨漳縣文保所收藏的五行大布(北周)。(王建安 攝影)

西漢初期,官府民間都可以採銅礦鑄錢幣,錢多了也會惹麻煩?

中國人民銀行1948年發行的壹百圓紙幣。(王建安 攝影)

曾有網友在本人一篇談論三國趙子龍的文章後面留言,提醒本人要多看《三國演義》,說是看《三國演義》能多學點歷史知識。據《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1979年修訂重排本)解釋:“演,根據一件事理推廣、發揮:演說、演義。”一般都認為,演義是作者根據史實按照一定邏輯性假設出來的事件。日常生活中,還有少數讀者將《封神榜》、《西遊記》一類的神魔小說當作信史。其實,不但不能將演義、神魔一類的小說看作歷史,許多傳播很廣的影視劇也不能當作歷史來看,只能說它們是古典小說、影視文化。看小說、影視劇倒是可以消磨時光,如果當成歷史來看,有可能你就被這些所謂的歷史文化拐到溝裡了。

扯遠了,今天我們來談一點貨幣發行權與帝王年號的相關歷史內容。貨幣,俗稱錢。今天的世界,離開貨幣,或者說沒有錢,簡直寸步難行。貨幣也有貨幣的規矩——貨幣制度。一國的貨幣制度至少要明確一個最關鍵的問題:貨幣由誰發行?有網友說了,這個問題很簡單,人民幣上印著“中國人民銀行”字樣,貨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大家都清楚,貨幣的印製、鑄造和發行權屬於國家,現在一般都規定除了中央銀行誰都不能發行貨幣。你說“一般”,聽你的意思還有“二般”的特殊情況呀!這個還真有“二般”的情況,中國歷史上曾經允許官民自由鑄造銅錢,也就是說,私人也可以印錢(鑄銅錢),有網友笑了,你去看看《三國演義》學點歷史吧!

在中國貨幣史上,自由鑄幣作為西漢前期貨幣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實施,文獻中記載它始於漢高祖時期。自由鑄幣,指國家放棄了對貨幣鑄造的壟斷權,只對貨幣的形制做出規定,私人依照規定可以自由鑄造貨幣。西漢初期,沿用秦朝的“半兩”銅錢,政府為了增加財富、發展經濟,不但允許私人經營鹽鐵、礦產、湖泊、森林等資源,而且還允許私人鑄造銅錢。試想,大家都去採銅礦、鑄銅錢了,還有人想搞農業生產嗎?社會上的錢太多了,導致物價飛漲,經濟幾近崩潰。

公元前118年,西漢進入全盛時期,漢武帝採納桑弘羊的建議,廢除一切舊錢,將貨幣的鑄造和發行權收歸中央政府,下令鑄造五銖錢。五銖錢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圓形方孔,錢文五銖,重如其文,標準重量為4克。在此後的2000多年中,鑄幣權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鞏固其統治的重要法寶,並一直影響到近代。

開疆拓土、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不僅推行朝廷(帝王)壟斷鑄幣權制度,而且還是首創以“年號”紀年的帝王。年號,亦稱元號,它是歷史紀年的一種方法,一般來說,年號都帶有期盼吉祥的寓意。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登基的翌年,始定年號為“建元”。自此,不但中國曆朝一直沿用著年號,而且影響到東亞的朝鮮、越南、日本等也使用了年號。特別是日本,日本的年號基本上都來自於中國的古籍,而且像中國年號一樣,日本年號也都包含著美好的寓意。

在漢武帝之前,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帝王沒有年號,“建元”(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說到“年號”,就離不開貨幣史上的“年號錢”,年號錢就是以封建帝王年號作為錢文的錢幣,包括兩字年號錢、年號加銖類錢、年號加寶類錢、年號加國號錢等等。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瞭鑄造時間,也為考古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年號錢要比年號的出現晚很多年,直到公元338年,十六國時期的成漢國昭文帝李壽建元“漢興”後,鑄造了錢文為漢興的錢幣,中國貨幣史上才出現了最早的年號錢(有說中國正式鑄造年號錢的時代應是唐肅宗乾元年間鑄造“乾元重寶”銅錢)。此後,新政權建立,有了國號、年號,都要以之為文鑄造年號錢。但是,也有特殊情況,“二般”的帝王們出於政治、經濟的考慮,在鑄銅錢時不以年號為文,而是以糧食倉庫、道教五行為文鑄造銅錢。比如,北齊文宣帝鑄造的“常平五銖”銅錢,北周武帝鑄造的“五行大布”銅錢。

公元550年,權臣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建立政權,國號齊,年號天保,建都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河北省臨漳縣一帶),史稱文宣帝。北齊初期以東魏永安五銖錢為主,文宣帝高洋鑄造新錢,取名“常平五銖”。常平倉是西漢時期耿壽昌創立的一項糧食儲備制度,高洋借用當時囤積糧食的倉庫“常平倉”之名,為自己鑄造的錢幣取“常平”,希望和常平倉一樣有調節平穩市場之意。

北齊朝歷經六位皇帝,於577年被北周滅亡。北周(557年—581年),又稱後周、宇文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鑄造“五行大布”銅錢。北周時期,連年戰亂使百姓流離失所,許多人為了躲避兵災而投身寺院,佛教勢力控制的和尚就有三百萬之眾。北周武帝宇文邕為打壓佛教發展,希望利用道教五行剋制佛教勢力,於是“五行大布”銅錢面世。

從秦朝鑄造“半兩”銅錢開始,到西漢五銖錢,銅錢主要以重量為名(重如其文)。一直到唐朝初期,“圓形方孔,錢文五銖,重如其文”的五銖銅錢流行了739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詔鑄造“開元通寶”銅錢,即在錢幣上鑄“開元通寶”字樣(或讀“開通元寶”),大小仿西漢“五銖”錢,稱作一文,亦稱一錢。從公元621年開始,此後的歷代錢幣均稱“通寶” 或“元寶”,錢幣上不再標誌重量。

宋代以後,使用帝王的年號作為錢文逐漸成為常制。北宋是我國古代盛行年號錢的時代,當時還出現了皇帝親自書寫錢文的年號錢,鑄工精良,錢文書體豐富。北宋9位皇帝,使用了35個年號,鑄造了27種年號錢。從此年號錢成為中國曆代流通貨幣的主流,一直使用到20世紀初。自戰國時期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8年)鑄造“秦半兩”開始,至20世紀民國初期金屬貨幣退出歷史舞臺,這種方孔圓錢貨幣流通了長達2000多年,這在世界貨幣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