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南腔北調,皇帝能聽懂嗎?其實那時候也有“普通話”

中國由於地盤很大,又屬於多文明的發源地,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地方長久封閉,因此那時候的人說話,大都是南腔北調。生在不同地方的人,很難互相聽懂的。其實別說古代,就算是現在,交通已經很發達,資訊也已經很暢通,不同方言地區的人說話,互相也是不容易聽懂的。比如東北人就不容易聽懂廣東人說話,廣東人就不容易聽懂上海人說話。哪怕四川和湖北是鄰省,四川人也很難聽懂湖北人說話的。哪怕同一個省,不同的市,相互之間的方言區別也是很大的,比如京山人就聽不懂咸寧人說話。

總之,方言給互相之間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解放後,咱們國家極力推廣普通話。如果說話互相聽不懂,大家就說普通話,一說普通話就聽懂了。現在學校的孩子們,一上學就開始說普通話,有一些家庭,甚至孩子一出生,就自覺地和孩子說普通話。久而久之,說普通話的就越來越多,語言交流有障礙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別說孩子們,現在的領導幹部,和剛剛解放那會兒的領導幹部,也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剛剛解放時期的領導幹部,說話都是南腔北調的。但是現在的領導幹部,幾乎都是用普通話說話。領導幹部一倡導用普通話講話,部下也都跟著用普通話講話。哪怕講得不標準,也不敢不向領導看齊。

不過古代不一樣,古代更加封閉,而且也沒有推行普通話。因此,來自於全國各地的考生們,當他們金榜題名,到朝廷中當官,對著皇帝說話的時候,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他們說的那些方言,如何讓皇帝聽懂呢?

其實,雖說這是我們的一個擔心,但這個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古代皇帝和大臣之間交流,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古代官員南腔北調,皇帝能聽懂嗎?其實那時候也有“普通話”

一、能在朝廷中當官的,大都是王公貴族的子弟。

科舉考試是從隋朝開始的。隋朝之前,又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漢朝之前。漢朝之前,能當官的,只可能是王公貴族的後代。那時候執行的是一種繼承製,爵位和土地,都是父死子繼。那些貴族們,如果他們的祖輩當官的時候和國君交流沒有問題,那麼他們的子孫與國君交流也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個階段是漢朝之後到隋朝之前。這時候已經進入了封建社會。那時候選拔人才的制度,先後有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但無論是察舉制,還是九品中正制,所推薦出來的人才,也大都是王公貴族的子弟,或者官宦人家的子弟。這些人雖然沒有父死子繼,但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其實換湯不換藥,王公貴族和官宦人家的子弟,照樣能夠獲得繼續當官的機會。只不過本來應該接替祖輩當官的,改為到其他地方去當官了。整個社會的根本繼承體制,沒有什麼改變。

隋朝以後,實行了科舉考試。貧苦人家的子弟,也有機會透過科舉考試走上官場,乃至於當京官,走進朝廷中見皇帝。但實際上,貧寒人家的子弟最終當上大官的可能性,其實是極小的。

比如,隋唐時期的那些學子們,他們除了參加科舉考試以外,還得遞行狀,得要熟人推薦。如果是貧寒人家的子弟,是很難獲得推薦的。又比如到了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實行八股文制度,一般的子弟也很難把這些搞懂。

總之,哪怕實行了科舉考試,能夠到官場上當官,能夠混得很好的,也主要是那些官宦人家的子弟,是熟悉官場語言的人。既然是懂得官場語言的人,因此他們在和皇帝交流的時候,自然就是不會存在太大問題的。

古代官員南腔北調,皇帝能聽懂嗎?其實那時候也有“普通話”

二、官場裡其實有流行語言,也就是官話。

如果我們現在講一個人說官話,打官腔,大多是對這個人進行諷刺,諷刺他搞官僚主義,脫離老百姓。

實際上,官話在古代社會,其實是一種官場的流行語言。如果某個官員在官場上不說官話,不打官腔,那反而是一種很失禮的表現。

古代是禮儀社會,把遵守禮節看得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失了禮節,他就失去了做官的基本資格,在官場上就混不下去了。

西周時期,每一個王公貴族的子弟,他們一出生就必須學習各種各樣的禮儀,比如“六藝”等等。而學會如何在朝廷中如何說話?說什麼話?用什麼格式說話?用什麼腔調說話?這些都要要進行嚴格訓練的。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裡講的就是要學習使用官場語言,學習使用官話,學習打官腔。

皇權社會建立後,儘管社會形態發生很大改變,貴族不再是西周東周時期的那個樣子,但是他們依然是會進行禮儀訓練的。

可以說,當古人走進朝廷中的時候,面對皇帝說話,他們早已經過了非常嚴格的訓練,知道該怎麼說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

古人說話的腔調和語言沒能留下來,但是他們留下了奏摺。

我們現在看古人給皇帝上的那些奏摺,都是非常規範的,甚至是用文言文來寫的。這也讓我們大致能看出,大臣是如何與皇帝說話的。儘管不可能完全按照奏摺上的話來說,但大致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別說古代朝廷中的官員,就是現在的企業,也是要經過培訓才能上崗的。這些員工在企業裡,面對服務物件,該說什麼話,怎麼來說話,用什麼腔調說話,都非常規範。比如你買東西找客服的時候,他們的那些話,都是程式化的。

從這件小事,我們也可以斷定,古代能夠走到朝廷去當官的京官,沒有經過非常嚴格的訓練,是根本不敢在皇帝面前開口的。

三、古代其實也有“普通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雖然古代沒有推行某種普通話,但實際上並不是沒有普通話,是有普通話的。這個普通話,就是京城那個地方的使用的語言。

比如,當長安是國都的時候,長安人說的話就是普通話。全國各地的學子們,他們要想在京城裡謀生活,就必須學會說長安話。如果他們學會了說長安話,和皇帝交流,就沒有任何障礙了。

漢朝開國的時候,劉邦這個開國皇帝,不是土生土長的長安人,因此他說的話,肯定帶著楚地的方言。但是到了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這些皇帝的時候,皇室裡的人說的話,就已經是完完全全的長安話了。自然,各地學子們去長安謀職,他們不把長安話學會,怎麼謀職呢?比如漢武帝時候,很多人想獲得漢武帝召見,得到一份官職,他們一般會先在公車署等待。當他們在那裡等待的時候,還不改變他們的方言腔調,能獲得漢武帝的召見嗎?當年東方朔在那裡呆了很久,一直沒能獲得漢武帝召見,於是他就說話嚇唬漢武帝的侏儒們,讓侏儒們去漢武帝面前告狀,因此他才有機會見漢武帝。東方朔可以說費盡心機才見到漢武帝,他在漢武帝面前,還南腔北調地說話,那不是自討苦吃嗎?

至於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他不用到朝廷中去當官,很可能一生都走不出他那個小山溝,因此,他們說什麼說話,也就無所謂了。

總之,我們完全不用擔心他們說話皇帝聽不懂。學說話是最簡單的,

是要有高超的學識,那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具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