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被免沒錢回家,賣掉4歲女兒湊盤纏,卻被皇帝閹了,冤不冤?

三品清官退休,無錢還鄉,賣掉女兒湊路費,朱元璋:拖出去閹了!清官被免沒錢回家,賣掉4歲女兒湊盤纏,卻被皇帝閹了,冤不冤?

引語

清官被免沒錢回家,賣掉4歲女兒湊盤纏,卻被皇帝閹了,冤不冤?

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中,有種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封建時代的官吏,要麼是清官,要麼就是奸臣。奸臣遭恨,這可以理解,但是,有時清官也不受人待見,就有些令人匪夷所思了。比如明代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歷經多種崗位,一直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汙吏,禁止徇私受賄,因而深得民心,遂有“海青天”之譽。

像海瑞這樣的清官,不僅同僚不喜歡,連皇帝對他也避而遠之。海瑞為地方官時,由於太過清明,讓同僚們無所適從,於是大家湊份子幫他行賄上司,給他謀求進步。《明史》稱,海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號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正是因為其剛直的秉性,在官場上少有變通,得罪了皇帝與不少手握實權的權貴,曾遭受被捕坐監與罷官還鄉,最終還得以起復,最終病逝在工作崗位上,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諡號忠介。這樣的結局,對於海瑞來說,算是善終了。

九品學正與洪武大帝

清官被免沒錢回家,賣掉4歲女兒湊盤纏,卻被皇帝閹了,冤不冤?

與他的前輩曾秉正比起來,海瑞算是比較幸運的了,因為,同為清官的曾秉正,碰到的是喜怒無常且為人嚴苛的朱元璋,最終因為一件小事,落得個“命根子”不保,被朱元璋下令給閹了。曾秉正是何許人也?他又因何得罪朱元璋呢?且聽老黃給你慢慢道來。

先說朱元璋,他雖然是草莽出身,但是做了皇帝后,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打天下靠拳頭就行,而治國安天下,則需要人才。所以,朱元璋登基後,就採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下令設科取士。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又下召,天下群臣直接上書皇帝,對於如何治邦安國,暢所欲言。正是在這次國計大徵求中,一個九品地方小官的“萬言書”深深地打動了朱元璋,這個人就是時任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區)學正的曾秉正。

曾秉正是江西南昌人,朱元璋得有天下後,在全國大力招攬人才,飽讀讀書的曾秉正也因此有了正式工作——海州學正。海州就是現在的江蘇連雲港的海州區,離他的家鄉千里之遙。學正是掌執行學規考校訓導的地方教育官員,明朝的學正,秩正九品,相當於縣高中的校長兼語文教員之類,也有人說相當於教育局長,反正,就是一個一線的教學與管理人員。

作為公職人員的曾秉正,也接到通知,參與這場面向天下的大討論。曾秉正是個有追求的人,一輩子當個教書匠,並非他內心所願,所以,他充分利用這樣可以“直接與皇帝對話”的機會,發揮其善辯之才,洋洋灑灑地擬就一份長達近萬言的“提案”,上交給有司。

結果,曾秉正的這份“萬言書”還真就被送到朱元璋的案頭,朱元璋還真就認真地看了,看完後,對曾老師的觀點還深表認同。其實,朱元璋本來是討厭長篇大論的,曾經有個官居二品的朝中大員,因為上書動輒閒言過萬,結果讓朱元璋給暴捱了一頓。曾秉正的上書送上朱元璋的案頭時,興許這位洪武帝的心情大好,這才耐心看完。

曾秉正的萬言書

清官被免沒錢回家,賣掉4歲女兒湊盤纏,卻被皇帝閹了,冤不冤?

本來討厭長篇大論的朱元璋,為何偏偏對曾秉正的萬言書情有獨鍾,曾秉正在上書中到底寫了些什麼呢?

曾秉正的萬言書原稿現已不存,只是史料中有零星披露。當時,朱元璋當時給天下眾臣出的題目是“天變”,讓眾人以此為主題開展大辯論。所謂的天變,指天象的變異,如日蝕、星隕等。古人常說:“不有天災,必有天變;不有天變,必有盜賊。” 那時的人們都迷信,皇帝也不例外,所以朱元璋對天變也很驚恐,想找人解惑,這才搞了這樣一場全國大賽。

曾秉正上書的大致內容是:創業與守成之政,大抵不同。開創之初,則行富國強兵之術,用趨事赴功之人。大統既立,邦勢已固。則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倉庫之積;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養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保成業於永久為難耳。於此之時,當盡革向之所為,何者足應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應之理,其效甚速。又言天既有警,則變不虛生……等等。

最後,他還不忘拍下朱元璋的馬屁:“古之聖君不以天無災異為喜,惟以祗懼天譴為心。陛下聖文神武,統一天下,天之付與,可謂盛矣。兵動二十餘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於太平亦已久矣;民之思治亦切矣。”

一通神侃下來,句句都說到朱元璋心坎裡去了,於是,龍顏大悅。朱元璋:“這是我朝難得的人才啊,得提拔。”

“帝嘉之,召為國子監監丞。”因為皇帝的一句話,曾秉正從一個九品的海州學正,被破格提拔為國家最高學府的七品監丞,一下子連升五級。

伴君如伴虎

清官被免沒錢回家,賣掉4歲女兒湊盤纏,卻被皇帝閹了,冤不冤?

曾秉正因一紙上書就輕易躍升為皇帝身邊的京官,這為他日後的進步搭建了一個非常便利的平臺。果然,曾秉正在國子監沒待多久,又得到了朱元璋的提拔重用——“未幾,改刑部主事。”刑部主事為正六品,雖然只是升了一級,但是,刑部的重要性是清水衙門的國子監所無法比擬的,這可是連提拔逼重用啊。

曾秉正在刑部主事的位置又沒待多久,洪武十年(曾秉正進京的第二年),又被擢升為陝西參政(布政使的副手)。明代官制,各省布政使下設左右參政,分守各道,並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為從三品。

曾秉正外放不久,朱元璋在朝中設定了一個新機構——通政使司(簡稱“通政司”)。通政司為朱元璋始設,明代的通政司系脫胎宋代的通進銀臺司(後改承進司),通進銀臺司又稱銀臺。銀臺司職掌抄錄天下奏狀案牘事目進呈,併發付有關機構檢查,糾正其違失,監督其執行,屬於皇帝的秘書機構。

清官被免沒錢回家,賣掉4歲女兒湊盤纏,卻被皇帝閹了,冤不冤?

明代的通政司,與宋代銀臺類似,負責內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訴等事項。不同的是,通政司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後設置的,其職能遠遠重於宋代的銀臺司。政使司的主官為通政使,正三品,凡朝廷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通政使也參與討論。通政使就是皇帝的大秘,負責上傳下達,還有糾錯之責。這樣一個被皇帝倚重的新機構,其首任主官(通政使)就是曾秉正。

曾秉正為何如此受到朱元璋的信任與重用呢?原因不外有二。其一,曾秉正是靠“上書言事”起家的,對於皇帝的知遇之恩是感恩戴德,所以,升職後,他為官為人,亦如其名——“秉正”,不僅一直清廉為定,而且還保持著敢言直諫之風,給朱元璋提不了少好的建議。

其二,曾秉正這匹千里馬是朱元璋這個伯樂發現的,他當然得要向世人證明,他的發現沒錯,曾秉正確實是匹濟世良駒,所以,才處處護著曾老師。即使曾秉正的諫言有時太過直接,朱元璋也放下小肚雞腸,寬容他。“(曾秉正)在位數言事,帝(朱元璋)頗優容之。”

但是,慢慢地,面對曾秉正的頻頻直諫,朱元璋就有些發煩了,身邊整天有隻蒼蠅嗡嗡的,任誰也受不了。為此,朱元璋還曾寫過一首痛罵諫臣的打油詩,其詩曰:“嘰嘰喳喳幾隻鴉,滿嘴噴糞叫呱呱。今日暫別尋開心,明早個個爛嘴丫。”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於喜歡饒舌的人,是非常討厭的。於是乎,在某一天曾秉正再次嘚嘚時,洪武皇帝就翻臉了,“尋竟以忤旨罷”。一不小心,為官清正廉潔的曾秉正,把飯碗給混沒了。

曾秉正的盤纏與命根子

清官被免沒錢回家,賣掉4歲女兒湊盤纏,卻被皇帝閹了,冤不冤?

工作沒了,在京城是待不下去了,只得打道回府。但是,曾秉正雖然在京城做了多年的三品高官,但是,朱元璋給官員們的官員工資都很低啊,曾秉正為人清廉,不貪不佔,在職的時候,靠著微薄的俸祿可以勉強養家餬口。但是,被皇帝炒了魷魚,沒了經濟來源,維持生活都困難,到哪兒去湊回家的路費呢?

回家的盤纏都湊不齊,怎麼力?為了能早日順利回家,他把目光瞄上了自己年僅4歲的女兒。“貧不能歸,鬻其四歲女”。曾秉正將年僅4歲的女兒給賣了,這才湊齊了回家的路費。

令曾秉正難以想到的是,回家的盤纏到是湊齊了,但是,卻把自己的“命根子”給混沒了。因為,他“鬻女”之事被朱元璋知道了,於是龍顏大怒,老朱當場做出決定,將曾秉正抓了回來,被處以腐刑——就是把下面給割了。被朱元璋處罰後,曾秉正就徹底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帝聞大怒,置腐刑,不知所終。”

清官被免沒錢回家,賣掉4歲女兒湊盤纏,卻被皇帝閹了,冤不冤?

朱元璋為何會對曾秉正下此毒手呢?他給出的表面理由是,曾秉正人品有缺,連自己的親生女兒都輕易賣掉,不配為人父,所以才將他給“閹了”。不配為人父之人,亦不配為人臣,曾秉正由此成為讀書人中的敗類,朱元璋當然不會再寬佑。

另外,曾秉正的做法其實是在打朱元璋的老臉,一個身居三品的京城大員,被罷職後,竟然連回家的路費都湊不齊,這不明擺著是在揭露朱元璋的摳索嗎——大明的朝中大員,竟然窮到賣兒賣女度日。他朱元璋是皇帝,事可以做得,但是,你曾秉正是臣子,怎麼能隨便“亂說”呢?

所以,曾秉正的悲劇,並非是他個人之失,而是朝代之過。在君主專制的封建朝廷,清官的生存空間是極其狹窄的,所以,那時的官員們,明哲保身者眾,也是可以理解的。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