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西線的大西洋壁壘完工,納粹能擋住盟軍諾曼底登陸嗎?

作者:龔玥

二戰中納粹德國面臨兩線作戰難題,在蘇德戰爭進入到1943年下半年的時候,開始謀劃在西線鞏固防禦。1942年3月開始修建的大西洋壁壘,在隆美爾就任西線B集團軍群總司令後加強修建。但最終隨著隆美爾自盡、大西洋壁壘因為資源不足未能完工,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後敲響了第三帝國的喪鐘。

如果大西洋壁壘如期保質保量的完工,在隆美爾這位“沙漠之狐”的指揮下,德軍能頂住盟軍諾曼底登陸甚至把盟軍趕下大海嗎?

大西洋壁壘

大西洋壁壘,是二戰期間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弗里茲·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之後由隆美爾所強化,希特勒和宣傳部長戈培爾曾大力提倡,稱之為不倒防線。

如果二戰西線的大西洋壁壘完工,納粹能擋住盟軍諾曼底登陸嗎?

大西洋壁壘

該防線1942年3月開始修建,計劃全長約4000千米。計劃工程量又十分龐大,在工程高峰期德軍共動員了26萬人力,投入1300萬噸混凝土和12萬噸鋼材,在15,000個地點修築了工程。至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戰役開始時,防線只完成了部分工程,在加來海峽沿岸工程計劃只完成了68%,

在諾曼底海岸工程計劃只完成了18%。

大西洋壁壘是一個線式陣地工程配系,沒有縱深梯次配置,在預想可能成為盟軍進攻目標的地段上,構築若干個獨立堅固的築壘地段,配備以重武器,最大可容幾個營的守備部隊駐守,最小的僅能容納班、排駐守。在全線的大部分地段上,野戰築城比較薄弱。

如果二戰西線的大西洋壁壘完工,納粹能擋住盟軍諾曼底登陸嗎?

大西洋壁壘

全線比較重視障礙物的設定,計劃在海岸線的廣闊地帶埋設6000萬顆地雷,到1944年6月只埋設了600萬顆。在預計最有可能登陸的海灘,把爆炸性障礙物與築城障礙物結合起來設定若干帶,並考慮了障礙物與火力的結合。全線設防的重點在加來地區,諾曼底一帶防守比較薄弱。

擔任該防線防守任務的是德軍B、G集團軍群第一梯隊的27個師及海軍岸防部隊。多數師人員都不超過編制的70%-75%,武器裝備基本上是繳獲的。加來海峽沿岸的斯海爾德河和塞納河之間約700千米地段防禦密度最大,由14個師駐防。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約1600千米地段,由8個師擔任防禦。從盧瓦爾河到法國、西班牙國界則由5個師擔任防禦。

大西洋壁壘工事

岸防炮兵連和野戰遠端炮兵連(火炮口徑122~406毫米)擔任大西洋壁壘的炮兵掩護,平均密度為每20千米正面1個炮兵連。

由於兩線作戰佔用了大量資源,直到最後大西洋壁壘也沒有完全按照要求保質保量的完工,在盟軍絕對優勢兵力面前,未能擋住甚至把盟軍趕下大海。

隆美爾和西線B集團軍群

盟軍發動“火炬”行動登陸北非後,北非對於軸心國漸漸不可挽回,隆美爾在1943年2月還曾向美軍發動反攻並重創美軍,但隨後他於3月離開非洲。1943年12月率B集團軍群司令部進駐法國,負責大西洋防線。

對於防禦盟軍在西線登陸這件事上,隆美爾認為最可能登陸地點是加來而不是諾曼底,

主張將最重要的反擊力量裝甲部隊前置配置,利用灘頭掩護工事在盟軍登陸第一時間馬上傳送反擊。

同時隆美爾對於大西洋壁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前沿防禦要前推至海中,佈設水雷和設定障礙物,比如那些斜插入海的木樁被盟軍稱為“隆美爾蘆筍”,海灘上則需要構建反坦克錐和坦克陷阱,防線後方的開闊地區,也要佈設了大量防機降和空降的木樁。只是這些都已經來不及完成了。

至於隆美爾麾下兵力,其轄下的B集團軍群共有39個師,由第7和15集團軍組成,其中裝甲師由6個。但是最靠近海灘的只有第21裝甲師的127輛四號坦克和40輛III型自行坦克突擊炮。

龍德施泰德

隆美爾和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意見分歧,後者主張裝甲部隊縱深配置,好在盟軍進攻後進行反擊,導致在法國的德軍4個裝甲師最終既沒有灘頭配置,也沒有縱深後方配置,在盟軍進攻後未能及時反攻,而更多的預備部隊由於指揮權在統帥部必須要希特勒同意,錯過了最佳的24小時反擊時機。

大西洋壁壘完工+隆美爾指揮會如何?

戰後回顧諾曼底登陸行動,雖然盟軍投入300萬大軍,但是真正第一波搶灘登陸的部隊不過約18萬餘人。如果大西洋壁壘真的按照要求如期完工且保質保量,按照隆美爾的指揮思路來發動反擊,盟軍還能成功登陸嗎?

諾曼底登陸

如果大西洋壁壘真能求發揮作用,確實能對盟軍造成一定殺傷,特別是隆美爾要求佈置的前推到海中的水雷、海灘上的地雷、各種障礙物、防空降的木樁等,沒完工就給盟軍搶灘登陸造成不少傷亡,大家看過《拯救大兵瑞恩》一定有印象:影片一開始美軍搶灘,德軍就憑几個火力點的機槍就把美軍部隊鎖死在灘頭傷亡慘重,要不是米勒上尉帶領部下勇猛的進攻還打不開火力點。

假如德軍真的按照要求在灘頭密佈地雷和火力點碉堡,而且掃射美軍的不是機槍而是速射炮甚至重炮,那估計美軍傷亡還要翻倍。

當然,防禦工事修的再好,如果沒有足夠的部隊來防守,也只是多耽誤下進攻方的時間而已。要想把登陸部隊趕下去,最關鍵的還是防守部隊及時有力的反擊。按照隆美爾的要求,德軍裝甲師集中灘頭佈置就地馬上反擊,是不是盟軍就只有下海餵魚了?

隆美爾

答案是不一定,雖然登陸部隊無法馬上將重灌備運上灘頭,但是盟軍有絕對的海空優勢——

諾曼底登陸期間,盟軍集中了13700架飛機和9000艘艦船,掌握了絕對的制空制海權。

德軍裝甲部隊如果在灘頭反擊,盟軍海軍的艦炮能把整個灘頭翻幾遍,而空軍不斷轟炸還能阻斷德軍後續的支援。就算德軍把先頭部隊趕下去了,盟軍還可發動第二波第三波,德軍有限的裝甲力量耗盡後,盟軍還是能站穩腳跟的。

作為對比,一戰期間達達尼爾戰役的防守方土耳其準備相對充足、各種防禦工事和水雷地雷佈設密集,並且防守兵力還佔優勢,因此才能擊退協約國進攻(當然也拜協約國糟糕的戰役組織和海陸配合)。而到了諾曼底登陸,完全反過來:盟軍組織嚴密準備充足、海空優勢絕對,德軍準備不足、兵力劣勢、防禦工事不完備。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隆美爾獲得全部指揮權率領全部裝甲師反擊,

一是不可能全部部署在諾曼底(隆美爾相信登陸點是加萊),導致反擊力量不足,二是部隊趕來路上會被盟軍空軍襲擊轟炸,最終也會導致德軍的反擊不能實現如期效果——把盟軍趕下大海。

總結

絕對優勢面前,納粹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在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發動的時候,盟軍對軸心國的優勢已經非常明顯,雖然不能說能立刻馬上就打垮德國,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最終的勝利是屬於同盟國的。

一條被動防禦的防線和一兩個指揮官的所謂“指揮才智和智慧”,不能改變整個戰爭實力的對比。

蘇芬戰爭就是典型例子,芬蘭確實戰術靈活、全民一心抵抗蘇聯進攻,但是無奈整體實力蘇聯遠勝芬蘭,最終還是芬蘭戰敗。1944年時,德軍實力已經遠不如盟軍,指揮藝術也不是隆美爾、龍德施泰特就比艾森豪威爾、巴頓、蒙哥馬利、巴頓高出幾倍或者甩幾條街。

也許大西洋防線和隆美爾的灘頭反擊確實是會給盟軍造成較大傷亡,但在美英軍絕對優勢和蘇軍的反攻下,納粹德國最終還是會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