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巡撫出上聯,知府無論如何都對不出,7歲孩童:這有何難

從古至今的典籍中,記載了許多關於“神童”的故事。戰國有甘羅12歲為相,東漢有蔡文姬6歲能辨識音色,曹魏有曹衝機敏稱象,唐朝有李賀少善著文……

這些孩子在同齡人中顯得格外特殊,用現在的網路用語來說,就是老天爺追著他們餵飯吃。明朝時,江陵地區就流傳著一個關於神童的故事:

一次,巡撫在出行時路過某地,出了一個上聯,當地知府半天對不上來,只得求助一個7歲孩童,孩童脫口而出,巡撫驚詫不已。這個神童就是後來的明朝首輔張居正,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故事。

明朝一巡撫出上聯,知府無論如何都對不出,7歲孩童:這有何難

少年聰穎,科舉中第

1525年,張居正出生於荊州一位秀才的家裡,在他出生前,曾祖父曾經做過一個夢。夢中,水池之間落進了一輪明月,將整個水池照得分外明亮。

此時,一隻白色的神龜從水中爬出來。張居正的曾祖父因此給他的曾孫起了個乳名“白圭”。張居正少年聰穎過人,幾歲時就熟讀經史文章,更是能吟詩作對,荊州的百姓官吏都聽說過他,稱呼他為神童

1536年,十二歲的張居正參加童試,因為他的表現很突出,深得考官的欣賞。考官囑咐他要虛心學習,胸懷大志,將來幹一番事業,併為他改名為“居正”,期望他將來能成為國家棟梁,官居正位。

第二年,十三歲的張居正參加鄉試,在當時的考生中,他是年齡最小的一個,但是卻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可是,最後的榜單掛出,他卻名落孫山,正當他和家人疑惑不解時,顧璘找到了他。

明朝一巡撫出上聯,知府無論如何都對不出,7歲孩童:這有何難

原來,顧璘聽說了張居正參加考試,就找來考官,對他說,“張居正將來必成大器,但是年少成名會讓他驕傲浮躁,我建議讓他吃些苦頭,多多磨礪他。”

考官在檢視完張居正的試題後,也大吃一驚,認為此子正如顧璘所言。於是,他在其中做了手腳,沒有讓張居正透過考試。多年之後,張居正談起此事,仍然很感激顧璘當時的做法。

因為自己在那之後,更加認真刻苦地學習,戒驕戒躁,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大約在1540年,再一次參加鄉試的張居正順利透過,他在試題中還寫了一首《題竹》詩:

“綠遍瀟湘外,疏林玉露寒。鳳毛叢勁節,只上盡頭竿。”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這讓主考官讚歎不已。

明朝一巡撫出上聯,知府無論如何都對不出,7歲孩童:這有何難

顧璘隨後接見了張居正,對他表示祝賀,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希望小友心中有更為遠大的志向,不要滿足於今天的成就。”

虛心受教的張居正,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接連考中,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由此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那麼,張居正與顧璘有什麼淵源呢?為何後者對前者這麼上心?

七歲孩童,機智應對

話說,在張居正七歲的時候,此時他還沒有改名,叫作張白圭。一日,湖廣巡撫顧璘來到張居正的家鄉荊州附近巡視地方官員的工作。一路上顧璘等人雖然乘車趕路,但也被熱得汗流浹背。

他們正要找地方休息時,正巧遇到荊州知府來迎接他。於是,知府將眾人接到附近的寺廟中暫且避暑,還準備瞭解暑的西瓜。顧璘吃著西瓜,暑氣消解了大半,心中舒服了許多,於是脫口而出,“江陵知府送西瓜,些小禮物。”

明朝一巡撫出上聯,知府無論如何都對不出,7歲孩童:這有何難

知府在一旁聽到顧璘對自己的誇獎,很是開心。但隨後,顧璘就讓他試著續一句下聯。知府想了又想,仍是沒有頭緒,顧璘也沒有難為他,打算招手作別,帶著隨從繼續訪問民情。

這時,知府看到了在一旁玩耍的神童張白圭,就叫他過來試一試。顧璘看著7歲的張白圭,打趣著問他,“小友能不能給我的上聯,補一句下聯呀?”

不料,張白圭卻回道。“這有何難?南極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顧璘聽到後,連連誇讚張白圭了不起,認為他長大後一定會有所成就。如此,兩人才有了後來的瓜葛。

官場升遷,致力改革

言歸正傳,回看張居正的為官生涯,儘管他當權後,在用人方面剛愎自用、心胸狹隘。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做明朝內閣首輔的時間裡,他鞠躬盡瘁,大力推行改革,主導推行了“萬曆新政”。

明朝一巡撫出上聯,知府無論如何都對不出,7歲孩童:這有何難

而如此矛盾的性格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官場中經歷的事情改變了他。正如上述所言,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朝廷自然十分看重張居正。

當時,內閣大臣徐階經常帶著他一同處理政事,對他言傳身教,這幾年無疑是張居正政治上成長最快的時間。1549年,年輕氣盛的張居正給明世宗與當時的首輔嚴嵩獻上了《論時政疏》。

在文中,他尖銳指出了明朝的體制冗餘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法。然而,明世宗只是勉勵了這個年輕人幾句,嚴嵩更是在一旁冷眼相看。

張居正受到了不小的挫折,回到職位後,也是屢屢碰壁,致使他今後的幾年裡不再多說一句話,只是冷靜地觀察著,以一個醫生的角度尋找著大明王朝的弊病。

明朝一巡撫出上聯,知府無論如何都對不出,7歲孩童:這有何難

幾年後,張居正因病回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一邊修養一邊四處考察的他發現了許多民生問題,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寫道:“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於兼併。”目睹了民間疾苦的張居正決心返回政壇,投身改革事業。

三年期滿,張居正回到翰林院。1564年,徐階推薦張居正任國子監司業,這段經歷使得張居正打開了人脈。等到徐階告老還鄉時,張居正已經身居次輔,徐階的政敵高拱位居首輔,政見不合的兩人時有矛盾。

為了打倒高拱,張居正與太監馮保密謀,向李太后進讒言。1572年,李太后將高拱打回原籍,就這樣張居正在這一年六月便擔任了明廷的首輔。

上位之後的張居正開始大展手腳,先是改革了官員的考核方式,而後加強了地方的稅收管理,還透過“連坐”的方法,迫使官員們治理好了各地的山賊強盜。

明朝一巡撫出上聯,知府無論如何都對不出,7歲孩童:這有何難

經濟上,張居正出臺了著名的“一條鞭法”改革了土地稅,使得百姓的稅收壓力減輕。對於皇室的開支問題,張居正也大膽干預。在他的管理下,一切鋪張浪費的行為得到了制止,明朝經濟也逐漸好轉。

不過,高強度的工作使得張居正身體狀況每日愈下,1582年張居正病逝,明神宗為了悼念他,停止處理政務、舉國哀悼。但諷刺的是,就在他去世第四天,明神宗就清算了張居正生前的黨派。

許多官員受到牽連,張居正的家中也被查處,官職獎勵都被取消。回首往昔,當顧璘在遇到7歲的張居正時,因張居正對上了他的下聯,折服於他的聰敏。

而張居正的人生也正如顧璘所料,他果真成為了國家棟梁之才,只是下場很是悽慘,讓人唏噓。對此,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