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地裡挖到"虎符"上交國家,今成國寶,還印證了兩個歷史事實

小夥地裡挖到“虎符”上交國家,今成國寶,還印證了兩個歷史事實

大家好,我是【敬仲看歷史】,很高興在#百家文瀾:博物館揭秘#話題中,為大家分享國寶故事,今天要聊的是陝西曆史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國寶“虎符”及它背後的故事。陝西民間有句諺語叫:“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此言不虛。歷史上曾有多個王朝在此誕生,比如西周、秦漢、大唐,很多的君王和臣子也埋葬在這片土地,今天要說的這件“虎符”便是從這片土地中被挖出,重現世人眼前。

小夥地裡挖到"虎符"上交國家,今成國寶,還印證了兩個歷史事實

眾所周知,虎符是古代朝廷傳達命令、調兵遣將的一種憑證,起源非常的早。《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曾記載了戰國時期關於虎符的一個著名歷史典故。當時,趙國都城邯鄲被秦兵圍困,為了解城下之圍,趙國求救於魏國,但魏王害怕得罪秦國,不敢出兵。此時,信陵君魏無忌巧借魏王的姬妾如姬之手,竊取了兵符,調動魏兵出擊,救援了趙國,這便是常被後人稱頌的“竊符救趙”。這也是後人對虎符調兵遣將作用的初步認識,但隨著虎符被替代、退出歷史舞臺,這件“神器”也泯然人海,到了上世紀70年代,虎符重現陝西。

小夥地裡挖到"虎符"上交國家,今成國寶,還印證了兩個歷史事實

1967年,西安的一位農村小夥,在地裡勞作時,發現了一塊“銅疙瘩”,之後便將它帶回了家。本來他打算要把它當廢銅賣掉,但因為實在太小了,也賣不了幾個錢,就打消了這個念頭。此後隨著這塊“銅疙瘩”外表“鏽跡”的脫落,“銅疙瘩”上逐漸露出了一些金黃色的文字。小夥覺得這件東西像是文物,便幾經打探來到了當地的博物館,主動上交了此物。因獻寶有功,博物館想獎勵一下這位年輕人,當時小夥只想要一件軍裝,但博物館沒有,就獎勵了他7元人民幣現金。試想一下,如果這件寶物被當廢銅賣掉,等待它的結果很可能便是被融掉或者再次消失,獻寶小夥能有這樣的覺悟,實是寶物之幸!

小夥地裡挖到"虎符"上交國家,今成國寶,還印證了兩個歷史事實

此後,博物館的專家們開始對此物進行鑑定和研究,最終確定它是秦朝的虎符。這是當時最早被發現虎符,這件虎符長9。5釐米,高4。4釐米,厚0。7釐米,外觀似一隻站立的猛虎,儲存完好。虎身上的銘文精緻優美,使用了錯金工藝製作,何為錯金?即先在虎身上刻出陰文字槽,之後用極細的金絲嵌入,最後再打磨平整。這些銘文雖經歷兩千多年的“腐蝕”,但虎身再次打磨後,銘文仍然熠熠閃光。

小夥地裡挖到"虎符"上交國家,今成國寶,還印證了兩個歷史事實

此外,專家們透過對虎符及其銘文的研究,還印證了兩個歷史事實。首先,它印證了秦朝曾在西安市東南設立過杜縣的歷史,這件虎符也因此被命名為“秦杜虎符”。其次,虎符上的銘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土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也印證了虎符在當時確實是一分為二,一件在帝王之手,一件在地方臣子之手,而且當地方調兵超過50人時,必須“會君符”,但如果遇到“燔隧之事”(烽火狼煙,指十萬火急的軍情),可以不用“會符”。從這些銘文可以看出,古代對兵權的嚴格掌控和一定的靈活性。

好了,關於這件虎符的故事講完了,大家怎麼看?最後再說關於虎符的誤解,其實古代的那些王朝並不都是用虎符調兵遣將,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調兵憑證,比如有使用麟符、魚符或兔符,甚至龜符等替代,後來這些“符”類憑證逐漸演變成了令牌,所以,並不是只有虎符才能調兵遣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