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六國是如何滅亡燕亡於歷史,楚亡於分治,魏亡於人才!

導語:戰國七雄,六國都是底蘊深厚之國,為何滅亡?深度剖析滅亡原因,燕國亡於歷史悠久,楚國亡於分治制度,魏國亡於人才流失,韓國變法埋下隱患,齊國亡於君主不作為

在戰國七雄當中,每一個諸侯大國都是具有深厚底蘊的國家,它們要麼是西周的開國諸侯,要麼是東周的開國諸侯,在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就這七個國家本身的條件相比而言,秦國的先天優勢是最為弱小的,可是最後竟然是這一個最為弱小的國家,消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原,這其中一定有許多非常值得人們警醒的因素。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六國破滅的最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戰國七雄,六國是如何滅亡燕亡於歷史,楚亡於分治,魏亡於人才!

我們先說六國當中底蘊最為深厚的燕國,燕國是西周的開國諸侯,也是戰國七雄當中立國時間最長的國家,知道最終滅亡的時候已經擁有了800年的歷史,比周的歷史還要長久,那麼,這個國家是因為什麼原因而滅亡的呢?答案是因為迂政。

實際上,燕國本身的歷史底蘊就是它滅亡的根本原因,歷史底蘊太過於濃厚,讓整個國家城建在一種貴族當中無法自拔,國家的人民把自己的身份和血脈當作是一種自豪和驕傲,把自己祖先所遵守的規定當作是不可改善的,那麼這個國家也就失去了創新的動力,更沒有創新的機會。

戰國七雄,六國是如何滅亡燕亡於歷史,楚亡於分治,魏亡於人才!

所以,燕國的統治一直都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到了最後,它的那老一套制度已經不再適合當下時代的發展,也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漸漸的就轉化成了一種迂政,讓全國上下都沉浸在一種天不滅燕的幻想當中無法自拔,沒有具體的應對措施,只是一直都在祈求或者說幻想上天的保佑,試問,這樣的國家能不滅亡嗎?

其次,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戰國七雄當中土地面積最為廣闊的國家楚國。楚國可以說是戰國七雄當中最為畸形的一個國家,它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稱王,可以說是最不受當時的禮法和制度約束的一個國家,但是也正是因為太過放任自由導致了整個國家最終的滅亡。楚國從一開始就訂立的分治制度,讓整個國內的發展受貴族的約束太過於強大。

國內的貴族為了自己的利益不停的進行掣肘,阻礙了整個國家的發展,君主手中的權利無法壓制貴族的崛起,漸漸的君主在楚國的地位就開始日漸下降,到了最後,整個楚國的國家大權實際上是掌握在貴族手中的,這就讓楚國完全沒有變法的可能性,整個國家也始終堅持著立國時期的老套路。最終,因為制度的落後而導致了滅亡。

戰國七雄,六國是如何滅亡燕亡於歷史,楚亡於分治,魏亡於人才!

然後我們要說到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國家魏國了;說起魏國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它是戰國時期最具有戲劇性的一個國家,從一開始唯一的超級大國到最後對秦國的攻勢毫無還手之力,它所經歷的是歷史無法想象的過程,但是魏國會有這樣的結局與它自己的所作所為不無關係。

魏國從魏惠王開始國內的顏寬內忌之風就是愈演愈烈的,它排斥其它國家的人才到魏國做官,也絕對不會將自己國家的權力交給其他國家的人才,甚至對於自己國家的王室所產生的人才也是採取束之高閣的態度。

久而久之,魏國就成了一個極度缺少人才的國家,這就讓魏國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而更可怕的是魏國所拒絕的這些人才大部分都去了秦國,比如說商鞅,尉繚,張儀,范雎,這些人都是在魏國做官不受重視才進入秦國的,而這些人也都無一例外地透過自己的才能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格局。

戰國七雄,六國是如何滅亡燕亡於歷史,楚亡於分治,魏亡於人才!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是些人才被魏王重用,如果他們的主張能夠被為國所採納,那麼整個戰國時代的格局會是怎麼樣子的呢?戰國時代最終的走向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所以說,魏國的滅亡完全是因為對人才的排斥,所謂失才亡魏的評價是非常恰到好處的。

再者,就是戰國中後期唯一一個能夠在軍事上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趙國了。趙國的民風比較彪悍,與秦國一樣都是一個尚武的國家,自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之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就迅速地崛起,到了戰國中後期,哪怕是一個國家對戰秦國也絲毫沒有懼怕,可是趙國最終卻也是因為軍事實力才滅亡的一個國家。

戰國七雄,六國是如何滅亡燕亡於歷史,楚亡於分治,魏亡於人才!

因為趙國本身對於軍事實力的看重,導致國內的發展極其不平衡,每個君主都把精力放在了軍事方面,雖然這樣讓軍事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可是卻導致政治經濟等其它的方面變得十分畸形,最終,趙國的國內形勢變得一片混亂,政治局面也是亂成了一鍋粥,而趙國就在這樣混亂的政治局面當中走向了滅亡,可謂是一個非常遺憾的國家。

此外,還有韓國。韓國滅亡的禍根是在申不害變法的時候埋下的;申不害變法的時候表面上崇尚的是法治,但是實際上他的法卻更偏向於術治,這就給整個國家蒙上了一層在陰謀權術中謀取前途的陰影,整個朝堂之上也都籠罩著一層陰謀權術的謎團,讓整個國內的大臣和君主都將經歷放在了權術之上。

戰國七雄,六國是如何滅亡燕亡於歷史,楚亡於分治,魏亡於人才!

這就讓韓國的朝堂變得十分的黑暗,也讓申不害變法偏離了最開始的初衷。最終,韓國因為無力改變朝堂的格局也無力改變國內的發展形勢而投降了情果,成為了戰國時代最先滅亡的戰國七雄。

最後就是齊國了,其實齊國在一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前途十分光明的國家,但是因為其最後的不作為導致了整個國家失去了抵抗的動力,最終在秦國的攻勢之下它甚至沒有進行抵抗就選擇了滅亡,是六國當中滅亡的最無波瀾的一個國家。它滅亡的根本原因用孟子的一句話就能夠很好的概括: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六國的滅亡實際上都不值得惋惜,它們都有自己無法去改善的矛盾和漏洞,而它們也不屑於去改善,那麼最終它們只能走向滅亡。

參考文獻:《戰國策》、《左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