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百億古董本想一件都不留給兒子,可惜兒子有意見

蔡邕念文姬,於公嘆緹縈。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白居易

馬未都:百億古董本想一件都不留給兒子,可惜兒子有意見

人們常言父愛如山,高大而威嚴,父愛似海,包容而壯闊,而兒子對父親愛又何嘗不值得回味呢?

馬未都,可以稱得上是國內收藏造詣最高的人,作為收藏大家的他在北京建立了國內首個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觀”意為看,“復”意為反覆,世間萬物,只有靜心反覆觀看,方能看清本質,觀復博物館由此得名,在館內擺放用以“反覆觀看”的大多是他的個人收藏。

如今,觀復博物館已在上海、廈門等地成立分館,而隨著分館的逐步建立,馬未都的收藏事業也蒸蒸日上,據專業人士估計,馬未都的資產已達一百億。馬未都在古董收藏事業耗盡心血,填補了建國以來私立博物館的空缺,而古董也為他帶來了財富與名望,各大媒體都對觀復博物館給予報道,以聲援馬老先生的文化事業。

馬未都擁有海量的個人藏品,觀復博物館同時也是媒體關注的物件,自然就有記者問馬未都:你擁有這麼多古董,最終將怎麼處置?而馬未都的回答則耐人尋味,他說到:人在鉅富之中死去是一種恥辱,因此我會將所有的藏品都捐贈給觀復博物館,不會為孩子留下一件。

馬未都:百億古董本想一件都不留給兒子,可惜兒子有意見

記者對此十分詫異,又問到:觀復博物館是您的私人博物館,您把個人藏品捐贈給自己的私人博物館,難道不是自己捐給自己嗎?馬未都對此笑著解釋道:觀復博物館雖然屬於私人博物館,但並不是他的私人博物館。

原來早在07年,博物館已正式實行理事會制,由100名理事來共同為這文化事業奉獻,而馬未都是其中的代表,同時,觀復博物館也廣泛接受社會各界的捐贈,是公益性的獨立法人,並不屬於馬未都的私人財產。

話雖如此,但記者還是感覺不可以思議,畢竟馬未都是有家室的,還有個兒子,倘若將古董留給兒子,那麼,好幾代的人都可以吃喝不愁,況且,將遺產傳給兒子似乎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對於記者的疑惑,馬未都則是十分淡然,他說,他的兒子馬添在外留學數年,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理想與事業了,言語中透露著對兒子的自豪和滿意,在他看來,勤勞才是家族長久興旺的根本,讓後輩不勞而獲,反而會滋生怠惰,所以,男子漢需要自己養活自己。

馬未都:百億古董本想一件都不留給兒子,可惜兒子有意見

馬添在外留學時,學習管理方面的知識,回國之後,幫助管理觀復博物館,並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管理經驗,正是由於他先進的管理技術,使得觀復博物館的營收提高了不少,正因如此,觀復博物館才有機會在全國各地開設分館,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

隨後馬未都又說道,一件古董都不留給兒子,這是他最早的想法,但和兒子交流了這個想法之後,兒子卻不同意了,兒子說道,古董是您的一生心血,起碼給我留一件吧,好做個念想。此言一出,馬未都沉默許久,原來兒子想要的並不是錢,而是對父親的掛念,隨即同意了兒子的要求,讓馬添隨意挑一件作為念想。

如此父子情深,何嘗不是我們所向往的家庭氛圍呢?馬未都的教子方式就值得借鑑。獨立和勤勞是馬未都留給兒子最寶貴的財富。何為獨立?獨立即為不依賴別人的幫助。許多富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中,都強調了獨立的重要性。

洛克菲勒家族已經繁盛了六代,常言道富不過三代,而洛克菲勒家族經久不衰離不開他們家族的教育方式。小洛克菲勒在上小學時,去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為期兩天的山中野營。在收拾行李時,老洛克菲勒發現小洛克菲勒衣服帶的過於單薄,還忘帶了手電筒,老洛克菲勒並沒有就此提醒兒子。

馬未都:百億古董本想一件都不留給兒子,可惜兒子有意見

兩天後,當小洛克菲勒回來的時候,老洛克菲勒詢問兒子玩的是否開心,小洛克菲勒回答道:衣服帶的太少了,還有,我手電筒也忘帶了,每天晚上只能借同學的。老洛克菲勒又問道:為什麼衣服會帶少了呢?兒子則回答道:沒想到山地會比平原冷。

老洛克菲勒並沒有直接提醒兒子少帶了什麼,而是讓孩子獨立地獲取經驗,古語云:“紙上覺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手實踐獲得的經驗遠比別人的口頭經驗要更深刻。在小洛克菲勒長大後,老洛克菲勒也並沒有給予“幫助”,而是在商業上對小洛克菲勒處處“打擊”,破壞他的計劃。

或許正因為洛克菲勒家族如此重視培養獨立的教育觀念,才使得洛克菲勒家族富及六代吧。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勤勞致富的事例不勝列舉,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與勤勞,這才是父親留給孩子的無價之寶。

父子情深不只是沉默而威嚴的父愛,還有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愛。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父親孝,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作為兒子,性格行為上或多或少地都會有一些父親的痕跡,瞭解父親其實也是瞭解自身的過程。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露自己對父親的關愛呢?

馬未都:百億古董本想一件都不留給兒子,可惜兒子有意見

掛念,或許是讓父親最暖心的表露,白居易詩云:蔡邕念文姬,於公嘆緹縈。敢求得汝力?但未忘父情。僅僅只是掛念,就可以讓父親滿足。但我們還能做得更多,事業上取得更多成就則是讓父親最驕傲的行為。

在父親年邁之時,與街坊鄰居或是對弈下棋,或是打牌時,閒言碎語間偶爾談及孩子的成就,想必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同時,最瞭解父親的,也許就是兒子了,在瞭解自身的同時,或許也是對父親的瞭解,而瞭解父親也是對父親的一份深情。

倘若將父愛比作巍峨的群山,那麼兒子對父親的愛就好比山間鬱鬱蔥蔥的樹林,使群山免於驕陽的炙烤,群山滋養著樹林,而樹林點綴著群山,掛念著群山。如此青山,和諧而又繁榮。

文/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