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許昌人求雨,為什麼掂個虎頭骨上陘山?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期間,河南長葛陘山腳下,曾挖出許多古墓,時代從遠古直至民國,密密麻麻的,甚至一層摞著一層。

宋人詩云:“自古陘山多吉宅。”幾千年來,陘山都被視為風水寶地。

神仙鬼怪,自然也絡繹不絕。

宋代許昌人求雨,為什麼掂個虎頭骨上陘山?

子產祠中的偶像。

為兒子搶親的鄭大王,是不是鄭國名臣呢?

《太平廣記》裡,有一則陘山神與凡人結合的故事:

唐代,長葛縣令嚴郜罷任後,在陘山上修建別墅,“良田萬頃,桑柘成陰,奇花芳草,與松竹交錯,引泉成沼,即阜為臺,盡登臨之志矣”。

嚴郜之妻姓裴,生育有三個女兒,長女嫁滎陽鄭氏,次女嫁京兆杜氏,三女名叫阿姍,特別聰慧美麗。

鹹通六年(865)清明節,十五歲的阿姍與家人一道登徑山遊玩,在山西嶺的鄭大王祠中開宴,逗留了許久,直到傍晚才歸還。

走到半路,一陣怪風颳過,三女兒阿姍暈迷不醒,頭上金翹不翼而飛。

家人扶著阿姍到家,請巫者前來禳解。

巫者一番忙活,神仙顯靈:“我是鄭大王,今天要聘你的女兒,與我三兒子成親。”

嚴家人好吃好喝地招待,請求巫者到鄭大王廟再說和說和。巫者走進廟內,正見阿姍丟失的金翹在神座上。、

不知道鄭大王與巫漢是用什麼方式溝通的,總之這個兒媳婦娶定了。

阿姍只能辭別人世,成了神仙家眷。

一個離任縣令能在陘山安居,可見當年住在這裡,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一不小心,還能和神仙結成親戚。

這個鄭大王祠,是否供奉的鄭大夫祭仲或子產呢?為了給兒子娶個媳婦,名臣也不要人設了。

宋代許昌人求雨,為什麼掂個虎頭骨上陘山?

蘇轍像

深潭藏老龍,北宋潁昌府曾持虎頭骨求雨

宋代,傳說陘山的水潭中有黑龍居住,求雨輒應。

徽宗時期,有一年春旱,潁昌府派人來到陘山求雨,投虎頭骨於潭中。

這種求雨術的邏輯關係是:黑龍沉睡在潭底,有些怠職不作為,所以人間少雨。龍虎兩強相遇,必然爭鬥,龍一旦破水而出,自然挾風帶雨。

大雨果然隨之而來,居住在潁昌城的蘇轍見雨而喜,以詩紀事:

陘山潭中黑色龍,經年懶臥泥沙中。

嵩陽山中白額虎,何年一箭肉為土。

龍雖生,虎雖死,天然猛氣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負?

虎頭枯骨金石堅,投骨潭中潭水旋。

龍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龍懶自增氣。

山前一戰風雨交,父老曉起看麥苗。

君不見岐山死諸葛,真能奔走生仲達。

——蘇轍《久旱,府中取虎頭骨投陘山潭水,得雨戲作》

宋代許昌人求雨,為什麼掂個虎頭骨上陘山?

李孟像

危牆不立,元政治家李孟,曾在這裡隱居

陘山雖小也通靈,歷代不乏名人逸士前來隱居。

金朝末年,陽翟詩人王鬱曾“移隱陘山,覃思古學”,後以詩情震動天下。

元代中期,政治家李孟因躲避宮廷鬥爭,“逃之許昌,築室於陘山潩水間,若將終身焉”。

後人為李孟建祠紀念。直到明初,遺址尚在。知州陳璉曾賦詩感懷:

前代有名臣,晚節號秋谷。

聲名溢寰宇,勳業重鈞軸。

初年居許昌,別墅依水曲。

光風泛崇蘭,蒼雪灑修竹。

當時擇名勝,此地擅幽獨。

俯仰成百年,樂事隨轉燭。

故基長蒿萊,終日來樵牧。

我今重經過,惻愴訪遺躅。

清風已寥寥,芳草幾回綠。

李孟終究還是回了朝廷。隱居陘山的經歷,給了他傲視一切的底氣。

(古籍中”邢山“通”陘山”,為了行文方便,引文皆用“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