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縣歷史上有位來自“交趾國”的縣官,名字叫做杜晦

在古代,狹義上的“縣官”僅指知縣(縣令),但廣義上的“縣官”還包括其他職位,比如縣丞、主簿等。修撰縣誌的時候,曾經擔任過這些職位的人物都會收錄在其中。以山東的沂水縣為例,清代康熙年間修撰的《沂水縣誌》,對明代該縣的主簿就有詳細的記載。

沂水縣歷史上有位來自“交趾國”的縣官,名字叫做杜晦

筆者查閱這部分史料的時候,偶然發現這樣一個情況:在明代沂水縣的歷任主簿當中,居然有一位是來自“交趾國”。

這位主簿的名字叫做杜晦,是正統(明英宗的年號)年間到沂水縣上任的。關於他的籍貫,縣誌的記載是:杜晦,交趾國上洪日人。

所謂的“交趾國”,就是明代的安南國(後來的越南)。看到這裡,不少朋友可能會問:一個“外國人”為何會來到沂水縣來做官?這還要從明代安南的歷史說起。

在明代,安南雖然大部分時間是作為朝廷的“屬國”而存在,但其實也有一個階段是直轄於中樞,即永樂朝到宣德朝前期這幾十年當中。

根據《明史》的記載,永樂初,安南發生內亂,明軍前往平叛,當地耆老請求內附朝廷設郡縣。於是,在永樂五年

六月朔,明朝詔告天下,改安南為交阯,設三司。

沂水縣歷史上有位來自“交趾國”的縣官,名字叫做杜晦

當時的交趾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設交州、北江、諒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鎮蠻、諒山、新平、演州、乂安、順化十五府,分轄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縣。又設太原、宣化、嘉興、歸化、廣威五州,直隸布政司,分轄二十九縣。

而杜晦的籍貫“上洪日”,應該就是交趾布政使司下轄的一個縣的名稱。

此後,從永樂五年到宣德三年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裡,交趾一直是作為明朝轄區而存在,在人事制度上與其他省份基本相同,也實行科舉制度,當地士子也可以取得生員、監生等身份,進而考取功名,踏入仕途做官。

沂水縣歷史上有位來自“交趾國”的縣官,名字叫做杜晦

根據《沂水縣誌》的記載,杜晦就是監生(國子監學生)出身。他雖然是在交趾布政使司撤銷(重新成為一個屬國)之後才到沂水縣任職,但推斷應該在是永樂到宣德之間這段內附時期就已經進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了。因此,雖然到了正統年間交趾已經不是明朝轄區,但杜晦仍然留在這邊做官,這才有了沂水縣誌中將他標註為“交趾國人”的記載。

杜晦在沂水縣期間有何政績?後來又到了何地做官?這一點史料記載不詳。他雖然是來自“交趾國”,但接受的是中原傳統儒家教育,應該跟其他官員沒有明顯的區別吧。而他在沂水縣任職的經歷,也算是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的一個佐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