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跟世界是你智正覺世間顯現出來的

第四個,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這裡一共列了七個。有了善觀察法以後,那後面這些通通通了。

了知什麼眾生?我們常跟各位講說,你既然已發心想出家,尤其年輕人,你要多接觸眾生,你不接觸,你很難成長。眾生什麼樣子你知道嗎?你不要以為說大家都長的差不多,鼻子在中間,眼睛在兩旁,不是那個眾生了。眾生的心性、眾生的習氣、眾生的業力,你要去了解。有些眾生受苦,他就是如如不動;有些眾生還沒苦,他就比什麼還苦。那這些眾生當中,他們所顯現的業力、福報、智慧、善根、因緣果報如何,你知道嗎?這是整個的眾生,你要去了解他的內涵。

國土、世界,對一個想要深入去了解的行者來講,國土、世界並不會比眾生來得簡單。但是我們告訴各位,接觸眾生是最好的方法,國土跟世界,是我們要去建立的,你生活的國土,你所接觸的地方,你要怎麼把它建設完美。這裡面牽涉到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自己的起心動念。你為什麼煩惱很多?為什麼看不慣的那麼多?眾生裡面,人以外的事、時、地、物,這四個通通是國土跟世界。所以這個部分,比眾生更難處理,眾生是外在的現象,你要去了解它,國土跟世界是你智正覺世間顯現出來的。

那天有個同修進來,“啊,師父,你怎麼鋪地板。”我說怎麼了,不對嗎?他說那常常有人會跌倒,你看,鋪地板常常會摔死人,他沒有說摔死,說會把人弄跌倒,好像師父弄這個地板就是要把人摔倒就對了,他的國土就是這樣。有個同修進來以後,就很不高興,“師父,我們都沒錢了”,我說對啦,沒錢了怎麼樣?“你就不要花到那邊去”,哇,糟糕了,我錢花到那裡去也冤枉了,你看看,他的國土跟世界是這樣,他當然很護持啦,“你就不要把錢花在那裡,我們花在刀口上”,這就是國土世界了,他要不投入,他還不會這樣看,他投入了,這沒有對不對,國土跟世界是這樣顯現的情況。所以,國土、世界,你要了知,那比眾生更難了,因為它比較微細,而它往往是自己內心的投射,也就是智正覺這一方面的,你慢慢去體會。

我跟各位講,修行是全方位的,不是單一的,一看到這個怎麼解釋,怎麼解釋?師父這個叫業報,師父那個就是福報,師父那個就是業障哦?你問那幹嗎?你慢慢地去看,不是那些。你本身要具備的,真的相當的多。我們常跟各位講,你要綜合起來,抓一個重點。在哪裡?善觀察法,那個方法非常重要。

業行、果報也是一對,為什麼你這樣做?你受到你的心王掌握,那麼,你所做的通通叫業行,在心王的指揮之下通通叫業行,而你不見得知道。有了業行就有果報,果報一定現前。我們不管做什麼,它一定有因,身口意三業所發的都是因,那必然有果,果從哪裡來?從因緣來。善的、惡的,好的、壞的,通通叫果報。人家說你這樣會有報應哦,你不要生氣,你做好事當然也有報應,難道做好事沒有報應嗎?做壞事是壞的報應,做好事是好的報應,應是相應、感應,你所報得的,是這樣子,所以這個叫果報。因地下了,果地因緣,緣一到,果就會兌現,這叫業行、果報。

生死、涅槃,這也是一對,你要清清楚楚。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先了解生死,再瞭解涅槃。苦集是什麼弄清楚,那滅道就好成就。苦集不弄清楚,你滅道怎麼弄?你不清楚啊。我第一次到馬拉西亞,跑去看一個泰國僧王,他在檳城那邊有一個廟,那邊的人弄了一種海產粥去拜拜,我們這些臺灣的寶貝,釋迦牟尼佛在臺灣的寶貝弟子看到,哎呦,有蝦子,怎麼用這個在拜?那就很麻煩了。“師父你看這樣怎麼辦?”我說人家拜了,你管人家怎麼辦呢?拜了就好,他收下來吃掉就好了。“不行啦,吃蝦子不能成佛的”,吃蝦子成不了佛,他們怎麼拿蝦子拜?就問了老半天,主持出來解釋了,說這個老和尚生前很喜歡吃這個,這下子完了,你不講還沒事,大家以為拿錯東西來拜了,現在你還說他生前喜歡吃這個,這下子可好了,臺灣的寶貝弟子差不多都要昏倒了。結果他回過頭來問我說,“師父,可以嗎?”,我說師父不行,“那他怎麼可以?”我說你問他,你不要問我。為什麼?你搞不清楚,正確的跟錯誤的,你都用意識形態在分,不對啊。

錯誤的是什麼?正確的是什麼?你要先去弄清楚,你才能比較。苦集是怎麼產生的?滅道是怎麼做的?你要弄清楚。你現在只有一堆資料、知識,錯綜複雜,混在一起,你要問我,我怎麼知道?你等一下拿這個標準,等一下拿那個標準,不是。你一定要把錯誤的模式是什麼弄清楚,這個才是真的修行。

第一步,苦集弄清楚了,你才知道我不要,我要的是滅道,那才有可能。你苦集沒有弄清楚,你就去弄滅道,弄一弄你就跑到苦集那邊去了,因為你沒有標準把它分清楚,就產生這種現象。所以到底該怎麼修行,他也搞不懂,他只會這樣亂問“吃蝦子就不對,海產粥就不對”,他一路上還一直問,師父怎麼這樣。我說他喜歡吃我有什麼辦法?師父那個不行,我說等他來做我弟子我再來跟他講不行,人家是泰國僧王,你問我,他一百年前就死掉了,我怎麼知道?這問題就在你沒有把正確跟錯誤的基本要素給弄清楚,所以境界一現前,你就會糊塗,就是這種狀況。所以生死涅槃在哪裡?不是語言文字講的,就是在這個當中。

擷自《八十華嚴—十住品》

聆聽、欣賞、接納

珍惜、尊重、感恩

圓融、廣大、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