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有一死,何必還這麼辛苦地活著?

有一次,在“文學與人生”課堂提問環節有人遞上一張條子問:我總是找不出一個活在世上的理由,心裡空落落的,總覺得人活著就像一個軀殼沒有了靈魂,到最後的歸宿不就是一個小匣子嗎,何必還這麼辛苦的活著?

我來不及做深入思考,匆忙中從以下幾個思路做了回答:

小小年紀怎麼問出如此悲觀的問題!不過從你的問題可以看出你是一個思想比較深沉,喜歡思考人生,頗有一點哲學氣質的人。問題有點悲觀,但悲觀不就是消極和消沉。悲觀是看到了人生的某種真相,未必是一件壞事。問題是怎樣從你的問題中引出並不悲觀的活法。

關於這個問題,我課堂上專設一講(“人生意義”)已經講過,我的基本觀點在那裡已經做過表述,你可以再回憶一下。或許那裡的表述過於理論化,現在我換一個更通俗的角度來繼續討論這一問題。

假定你今年二十歲,那麼請問二十一或二十二年前你在哪兒?那時你父母還沒有結婚呢!甚至,還不認識呢!我們只能說,那時你在虛無中。我再問,一百年或一百二十年總之你死之後你在哪兒?你不知我不知我們都不知,只能說你還是在虛無中。這樣看來,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從虛無中來,又回到虛無中去的過程。你來時空著兩手,死時兩手空空,你在塵世上所獲得的一切又都交回去了。你一無所有,你所擁有的只是一個“過程”。

從虛無中來又到虛無中去,人生實在只是一個過程,這是人生的真相。面對這一結論,下一步你將怎麼辦呢?換句話說,從這裡出發將會引出什麼樣的活法呢?我們設想可能有這樣幾種思路:

一是盡情的吃喝玩樂,讓這個肉體生命得到最大可能最大程度的享受。這是古今中外縱慾論者的思路。這一思路自然有其自身的道理,但這樣活下來結果怎樣呢?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大腹便便,腦滿腸肥,仔細想想難道不是有點像動物嗎?動物還不是牛馬這類,而是特別像豬。我想同學們肯定不認為這是一種好的活法。

第二種思路是,既然將來是個死,死後一切歸虛無,那麼現在的一切努力一切奮鬥就全沒意義,不如及時看透,啥也別爭啥也別幹,就你說的活著“何必還這麼辛苦”!這種想法就是常常被中國人視為“看透”的這一種。這種想法也挺有道理,但這樣的結果又如何呢?這樣的結果是心灰意懶,百無聊賴,渾身沒勁,喪失了生命活力,活得沉重壓抑,毫無光彩,更有甚者,由悲觀走向厭世,總想放棄自己的生命。請問這樣一種活法怎麼樣?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看透”嗎?“看透”難道竟是這樣的嗎?如果是這樣,我看還不如不看透。因為這太沉重太痛苦太壓抑了,活著已沒有了任何趣味!我想同學們不會認為這是一種高明的活法吧!

第三種思路是,既然將來是個死,坐著等是死,跑著跳著唱著也是死,那麼我何不一路歡歌跳著唱著走向死呢?換句話說即,我何不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好好幹一場呢?既然上帝給了我一個生命,我何不盡情地利用它呢?不用白不用啊!不用太可惜呀!不用是生命的大浪費,對不起上帝也對不起自己呀!

大家可以看出來了,第三種活法肯定比第一第二種好。原因不言自明。這種活法既有利於他人有利於群體有利於人類(當然前提是方向正確),也有利於個體即有利於自己。這裡我不是從現實利害角度,而只從心理角度、哲學角度看問題。我要說的是,上帝創造人時同時給了每個人生命能量,這一能量需要發揮需要釋放需要燃燒,否則就要憋死,就等於扼殺。什麼都不幹肯定不利於生命的發揮,肯定算不上真的看透。真正看透是什麼樣子?我告訴大家一句話,史鐵生說,看透了人生而後愛它,這才是明智之舉。我以為史鐵生這句話深刻極了,這是他以自己悲苦的人為底襯,以睿智的頭腦多年參悟人生得出的結論。這裡說的“愛它”的“它”是指人生的全部,包括生命本身所固有的痛苦和悲劇。

生命本身的痛苦和悲劇也要“愛”麼?是的,也要愛。因為第一,它是生活本身的固有組成部分,你不可能把它單獨剝離出來像扔臭襪子一樣把它扔掉;第二,生活本身的痛苦和悲劇不單單是“痛苦”和“悲劇”,而是蘊涵著快樂和美感,正是它在激發你的生命力,激發你的創造力讓你的生命煥發光彩。否則,一路順風,萬事如意,何以見出你內在精神的魅力,何以讓人知道你是一個“人”?!

現代人所信奉的人生哲學不是退隱自閉的人生哲學,而是積極奮鬥的人生哲學,教人經得起痛苦和磨練的人生哲學。從空虛落寞的心境中走出來吧,對人生的最高“看透”不是看到死後的空無——這差不多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而應該是怎樣利用上帝所賦予你的唯一而有限的生命儘可能做好更多的事。這個過程其樂無窮!這就是活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