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聯絡你,也不刪除和拉黑你,往往是以下4種真相

在乎你的人,一定會頻繁聯絡你。

放不下你的人,一定會來找你,沒有例外的。

如果有一天,曾經無話不說的人,變得特別安靜了,你不要追問“為什麼”。

要懂得,沒有人無緣無故不理你,他只是和真心喜歡的人聯絡而已。

要懂得,微信裡,一個人不聯絡你,也不刪除和拉黑你,往往是以下四種真相。

一個人不聯絡你,也不刪除和拉黑你,往往是以下4種真相

01

依然默默關注你,但已經釋懷了。

雨果說:“對於愛情,年是什麼?既是分鐘,又是世紀。說它是分鐘是因為在愛情的甜蜜之中,它像閃電一般瞬息即逝;說它是世紀,是因為它在我們身上建築生命之後的幸福的永生。”

如果一段感情,註定沒有結局,那麼選擇“默默關注”,未嘗不是最好的安排。

彼此不再聊天,但常常會開啟微信,看看對方最近做了什麼,發了什麼朋友圈。或者,在共同的圈子裡,觀察大家聊了什麼,有沒有喜歡的人,也在群聊。

一輩子都關注一個人,但是不再打擾,這樣的愛,刻骨銘心,又悄無聲息。

在民國時期,女作家白薇愛上了楊騷。後來,楊騷結婚了,極少和白薇聯絡。

楊騷過世之後,他的兒子從漳州來到北京,找到白薇,想要知道一些陳年往事。

白薇說:“我從前的愛人,也是漳州人。”

一輩子都沒有結婚的白薇,一輩子都在關注漳州這個地方。因為這裡,有她愛過的人。

念一座城,是因為城裡有心愛的人。

如果有一個人,不聯絡你,也沒有弄丟你的聯絡方式,也許他真正釋懷了,不恨你,也不愛你,只是一直關注你,知道你過得還好,就放心了。

02

傷心到了極致,也就徹底放棄了。

韓寒說過:“失戀的人的傷心大多不是因為戀人的離開,而是因為自己對自己處境的同情和憐憫。”

當一個人傷心到了極致,就會放棄愛別人,把所有的好,都留給自己。

這不是自私,而是“趨利避害”的本能被激發了。

愛情就像一團火,把手放在周邊的時候,會覺得很溫暖,一直不捨得停手;當手觸碰到了火苗的中間,就一定會把手收回來。

瞬間的刺痛,誰都受不了。

兩個原本深愛的人,到頭來變成了互相傷害,那就徹底放棄了。

放棄,不一定刪除和拉黑,而是一切隨風消逝,隨著時間的推移,傷過的心,慢慢撫平。

一個人不聯絡你,也不刪除和拉黑你,往往是以下4種真相

03

他身邊的位置,已經有了另外一個人。

有的人,可以一心兩用,但長此以往,心會很受傷。

真正的愛,是一顆心裡只有一個人,再也容不下任何人。

有人說:“一個人身邊的位置只有那麼多,你能給的也只有那麼多,在這個狹小的圈子裡,有些人要進來,就有一些人不得不離開。 ”

每個人都沒有三頭六臂,不能左擁右抱。不管怎樣,總有一天要做出了斷。

曾經常常聯絡你的人,忽然不聯絡了,往往是他身邊有了“新人”。他把你從心裡,趕出去了。

記住,不屬於你的心,別去擠;不是你的傘,寧願淋雨走路。

愛情不是遊戲,它只是私人領域而已,頂多容下兩個人,有了第三者,就變成了“搶位置”的遊戲。

04

他的聯絡方式已經更換了,你不在新的“好友列表”裡。

三年前的夏天,初中同學聚會。

藉此機會,我和十多個同學聯絡上了。

同學阿勇說,如果誰有困難,就找他。他在東莞開了一家電子廠,安排工作是不成問題的。

上個月,我去東莞出差,忽然想起阿勇。

我連續發了五條資訊給阿勇,他沒有回覆。

我透過另外的同學,打聽到了阿勇的近況。原來,他早已更換了聯絡方式,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其實,那個不聯絡你,也不刪除和拉黑你的人,不一定還會關注你。也許,他為了躲避你,換掉了聯絡方式。你的微信裡,還有他的聯絡方式,但已經“過時”了。

認真數一數,幾百個好友裡,總有那麼幾個好友,是“子虛烏有”的。

你還誤以為,他在關注你,真的太自作多情了。這年頭,更換聯絡方式,就像換一杯茶一樣簡單。

一個人不聯絡你,也不刪除和拉黑你,往往是以下4種真相

05

結束語。

有一首情詩裡寫道:“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我們總以為,只要兩個人真心相愛了,哪怕無緣在一起,也能思念一生,聊一輩子微信。

冥冥之中,我們在期待重逢的那一天。如果可以,等兩個人都變老了,還能邁著蹣跚的步伐,慢慢靠近。

真相併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美好。

不管你多麼痴情,那個有緣無分的人,都不會等著你。

保留了你的聯絡方式,只是情緣未了,並不能“捲土重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美好,都會變成淡淡的回憶。到了最後,連回憶都是多餘的。

如果有一個人,忽然不聯絡你了。你就應該轉身了,去愛一個可以牽手的人吧。

微信是一個很大的平臺,你可以和很多人聊天,但是能夠聊到心坎上的人,只有一個。

其實,不打擾不聯絡,是最後的柔情。透過吵鬧而結束的關係,令人心疼;無疾而終的關係,才是放過彼此。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