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美麗的華山,人文的華山

文化散文:美麗的華山,人文的華山

古人有西嶽歸來不看山之說,不看山的原因是看到了西嶽華山是一座險峻、雄偉的立山才不看山的。他們看慣瞭如坐如臥如飛如行的東嶽、中嶽、南嶽和北嶽的姿態,看到了令人精神為之一震的西嶽時,當然不再看山了。

西嶽立地如掌般,渾然一體地挺拔在雲霄之外,是他有別於其他眾嶽的獨特氣質。此外,圍繞他而流傳的神話故事、俠客、道士等等,讓他的身上增添了許許多多的神秘感……這一切的一切,我們單用一個“美”字來形容,好像不夠;要是用一個詞——“美麗”,又好像只能形容他的“外衣”——景色,如此這樣的話好像不能體現出他的“內涵”來?我知道要形容他,除了有美麗,還得有“人文”二字,這樣華山由表及裡的磅礴大氣才能夠體現出來。

文化散文:美麗的華山,人文的華山

夫華山,關中八景之首。東臨潼關,西至華縣,南連秦嶺脈,北臨渭河原。斯華山,四壁如削,雄姿挺拔,三峰插天,氣象森嚴。位居兩都間(長安和洛陽之間),南依秦嶺,控扼江漢;北遏黃渭,遙對中條太行;東眺崤函,俯視中原;西望崑崙,翹首隴蜀。唐人僧一行認為,中國南北東西兩大山系和水系的靈氣,皆交匯於華山。

華山為傲有五峰,即東峰朝陽峰、西峰蓮花峰、南峰落雁峰、北峰雲臺峰和中峰玉女峰。故此,詩文常用“三峰聳立”、“天外三峰”、“三峰如削”等詞贊。石峰羅列分而觀之,則各自為雄,合之,則同構,磅礴奇偉真壯觀。若從西嶽萬壽閣眺望,華山外形猶如一朵凌空怒放的蓮花,三峰以外諸峰,如同蓮瓣,三峰則如蓮蕊。華山亦由此而得名。華山之景,險中有峻,峻中奇,會當絕凌頂,一覽眾山小。華山之美,偉哉!華山之美,壯哉!

文化散文:美麗的華山,人文的華山

輕輕的我猶如浮塵,飄零至華山之巔,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獨聳雲間的山是神居之處,一代代的帝王將相無不頂禮膜拜,我等小民到此,唯有惶恐和敬仰之意之心了。那些神話故事和神怪傳說,讓每一個登上頂峰的人,無不敬仰、無不崇拜,這一切的作為都是對神,對神山的一種基本敬畏。

回過頭來再看,傳說華夏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和堯舜都曾祭祀華山。夏商周三代對華山“一歲三禱”。春秋時期,秦晉諸侯國為爭奪華山的祭祀權,常訴諸武力。華山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再此轉頭回看戰國之後的秦國,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帝國,把華山列為國家級祭祀的名山。從此,華山便成了集神權與皇權於一身的象徵物。漢武帝時,華山又成了聞名遐爾的仙山。漢宣帝時確立了五嶽祭祀制度。這項制度,為歷代王朝所尊奉,延續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其中,漢武帝、北周武帝、唐高祖、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聖祖、光緒皇帝等,曾以帝王之尊駕臨華山,祭祀膜拜。明太祖朱元璋雖未親臨,但連做夢也想登覽華山,寫有《夢遊西嶽文》。而今,華山雖然失去了國家祭祀的殊榮,但是每年三月三的民間朝山活動,依然熱烈火爆。

文化散文:美麗的華山,人文的華山

華山,留下了多少王公貴族文人墨客的腳步?華山又留下了多少人文的情懷呢?我想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

華山腳下,已經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夏、商、周、秦、漢、唐等文化遺址24處,莊園別墅遺址14處,墓葬22處。其中橫陣、西關村等地的原始社會遺址,與舉世聞名的西安半坡遺址有同等重要的歷史價值。魏長城遺址及遺址上儲存完好的春秋戰國遺址,比秦長城早145年。從華山山麓到封頂,遍佈宋元以來的摩崖石刻,共計570餘處,並有東漢以來的碑刻遺存300餘方,其中東漢延熹八年(165)刊石的《西嶽華山廟碑》,有“漢隸第一品”的美譽。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豎立的《西嶽太華山碑銘》,高50尺,是全國最高大的石碑。

華山是久負盛名的道教聖地,有名列道家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太極總仙洞天”,有全國聞名的道觀玉泉院、鎮嶽宮、東嶽廟等。從文化意識方面來說,華山是中國道教的萌生地之一,早在東漢末年,就有方士在華山隱居學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華山教團為推進北方道教的發展發揮了紐帶作用。而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新老“華山派”和“龍門派”相繼湧現,鍾離權、呂洞賓、陳摶等人在華山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全真派的王重陽、馬丹陽、丘處機等高道及其門徒都對華山道教的發展付出過辛勞。

文化散文:美麗的華山,人文的華山

臨近文末,我不得不用我淡淡的拙劣之筆,寫一寫華山的另一特殊之景——華山挑夫了。

他們都是生活在華山的當地“土著”,他們生在華山長在華山,當然也以華山謀生。他們謀生的唯一方式就是苦力,他們一代代人用自己的肩膀和腳將山下的東西挑到山上去。他們今天挑的是生活用品,他們的爺爺或爺爺的爺爺挑上去的可能就是上文說的文物。為什麼現在的東西和古代的東西都是他們這一行的人挑上去的?因為“自古華山一條道”,更因為“華山挑夫自古有”。

文化散文:美麗的華山,人文的華山

“自古華山一條路”,華山的道路更是中國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蹟。據文獻記載,在秦昭王時期,古人就已經開始了攀登華山頂峰的活動。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開闢了從華山峪登華山絕頂的道路。隋唐時期,主要險道有了部分石窩的開鑿和石梯磴道的修砌,宋、金、元、明、清屢有修建。這條登山道長約20千米,穿行於山體峭直如削的懸崖絕壁上。其中的千尺幢、百尺峽、蒼龍嶺、上天梯,古時登山者必須身貼懸崖,腳踩石窩,下臨萬丈深淵。長空棧道、鷂子翻身三面臨空,一面絕壁,鑿孔插木架磴,寬約尺餘,驚險異常。華山古道與華山山體珠聯璧合,雄渾一體,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不畏艱險的偉大創造力。您看到的道路古人一直都在努力地修築著,我們是踩著古人的腳步、歷史的腳步,一階,兩階,三階……一步步登上了頂峰……

文化散文:美麗的華山,人文的華山

我華夏千千萬萬之民眾之帝王,為何對這崛起於黃河、渭水之濱,北臨平原,南接重巒的華山如此敬仰呢?

人類的歷史文化無不像攀登一樣。歷史是過去的“新聞”,現在的“新聞”必將成為未來的“歷史”。人是生活在當下“新聞”裡的創造者和主人翁,今天的“新聞”是否精彩,只有留給未來評說;未來人看到的是非曲直,就是我們所謂的今天的“新聞”。

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是渺小的,在華山面前我們人類何時自大過?自我標榜“大”的,都是極為荒謬可笑的。自然,山嶽,水和空氣,我們人在不在,它們一直都在:我們人是活不過它們的。因為先有了它們,我們才能活下來。因此,我敬山敬水敬自然。

華山的偉大是因為他是崛起於華夏,如掌如蓮傲然挺立的男子山。他傲骨林立於大地、雲霧、烈日之中,磅礴混元於一身,雲不能使其飄忽,陽不能使其求乎,風不能使其動乎,雨不能使其摧。——這堂堂正正偉岸挺拔的山,何其不像我中華?何其不像我中華兒女?又何其不是我中華兒女的氣勢、氣節和氣魄呢?人之“三氣”,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意識中,也是崇高無極、堅毅昂揚的精神象徵,因而我雍州華山有“民族之魂”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