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孫太忙難得上門,老兩口花錢“買”天倫之樂

  文字|劉士帥

兒孫太忙難得上門,老兩口花錢“買”天倫之樂

逢年過節老兩口兒轉賬

“排除萬難”小三口兒上門

今年“六一”兒童節還沒到時,張阿姨便早早跟老伴商量:“咱給牛牛發個大點的紅包吧。去年給五千,今年咱加點碼,給六千六,你看行不行?”老伴沉吟一下,隨後說:“依我看,想加碼就多加點兒,別摳摳搜搜的,今年直接給一萬得了……”

牛牛是張阿姨的孫子,上小學三年級,雖說就住在本市,可一年到頭爺爺奶奶也見不著他幾面。兒子的婚房在親家住的小區,自打結婚那天起,兒媳跟沒出嫁時沒嘛兩樣,大事小情都有孃家媽那頭罩著,平日裡吃涼不管酸。時間久了,別說兒媳,就連兒子回來的次數也少多了。張阿姨私下裡和老伴抱怨:“咱兒子這不成人家上門女婿了嗎?”

牛牛上學以後,兒媳乾脆辭職在家做起了全職太太,給牛牛報了很多培訓班,課餘時間孃兒倆不停輾轉各處,忙得像個陀螺。張阿姨老兩口兒整天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兒子一家“大駕光臨”。

雖然不帶孩子上門,但兒媳有空就發牛牛的影片:“媽,您想孫子,就看影片吧,孩子太忙了,我們實在抽不出時間過去看您啊!”兒媳嘴甜,一口一個媽,叫得張阿姨一腔不滿無處撒,想牛牛了,也只好看影片。有了智慧電視以後,裝電視的師傅教會了張阿姨用手機投屏。從此以後,張阿姨家的電視裡牛牛成了大明星,有時在吃飯,有時在寫作業,有時在刷牙,張阿姨老兩口兒在影片裡見證著孫子的成長。

去年“六一”前夕,張阿姨剛學會用微信,眼看兒童節要到了,趕緊給兒媳轉了5000元,讓給牛牛買點好吃的。沒想到,僅隔了一天,兒子兒媳“排除萬難”,居然帶牛牛過來了,而且,破天荒留下來待了三個多小時。

張阿姨起初還覺得是巧合,可接下來,牛牛過生日,張阿姨又給了5000元,結果那個週末,牛牛又抽出時間來陪爺爺奶奶了。

漸漸地,張阿姨摸著門道了。但凡是個節日,就找由頭給牛牛轉錢,兒媳抹不開面子,自然要忙裡偷閒帶牛牛過來。張阿姨也想開了,自己和老伴每月退休金加起來一萬多,平時也沒嘛花銷,自己就牛牛這麼一個孫子,早晚也都是他的。那些錢與其等到百年之後撂下,倒不如現在零碎著給了,好賴還能多看幾回孫子呀!人老了,不就圖個開心嘛!

坐在沙發上,張阿姨看著電視裡牛牛大口吃飯的樣子,嘴角不經意帶了笑。她拿起手機,找出兒媳的微訊號,麻利兒地轉了一萬塊錢。

不出所料,兒媳那邊很快便接收了,隨後還跟張阿姨說了幾句客套話。下午,張阿姨剛午睡醒來,兒媳便打來電話:“媽,牛牛這週日下午課程調整,暫時不用去上了,我們專門帶牛牛去看爺爺奶奶啊!”

放下兒媳的電話,張阿姨趕緊把喜訊告訴老伴,老伴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你看,聽我的沒錯吧,給一萬比給六千六強多了,明年‘六一’咱給一萬二……”

電視上,牛牛正衝著爺爺奶奶甜甜地笑著,眼睛都快眯成一條縫兒了。

兒孫太忙難得上門,老兩口花錢“買”天倫之樂

發完紅包再收孩子們的禮

裡外裡都是老兩口兒的錢

  

星期六,李阿姨跳完廣場舞直接去了早市兒,到那好一番挑選,魚肉豆蛋蝦、青菜水果哪樣都不差。每個星期六,兒子兒媳都要來家過週末,李阿姨恨不得使出渾身解數,讓小兩口兒風風火火來,開開心心回。

生活中,李阿姨是個講究人,平時也特別好面子,即便退休了,身上穿的,手上戴的,臉上搽的,那也都得是響噹噹的牌子。李阿姨和老伴都是科級幹部,退休後衣食無憂,兒子大強從小在李阿姨身邊耳濡目染,得了母親真傳,不僅工作能力強,人也懂事體貼,深諳處世之道。

出了早市,李阿姨騎著電動車,一路哼著歌回了家。剛到樓口,正好碰到老伴下樓扔垃圾:“天吶,你是把早市兒搬家裡來了嗎?”老伴一看李阿姨電動車小筐、腳踏板、後架到處都是東西,嚇了一跳。“大強他們一週才來一趟,可不得準備豐盛點。你趕緊扔垃圾,回來給我搭把手。”李阿姨說話快言快語,難掩心中喜悅。

老兩口兒拎著大包小包進了家。坐在沙發上,李阿姨問老伴:“你微信還有錢嗎?大強生日快到了,想給他5000塊錢,我卡上錢不夠了,一會兒你給我轉點啊!”老伴一邊檢視卡里餘額,一邊叨咕:“大強都結婚了,每月工資一萬多,吃喝不愁,你給他那麼多錢有嘛用?”“這你就不懂了,你以為我是給大強,這不就是做給兒媳看嘛!咱們老的面上的功課必須做足,大強才更有地位。大強生日給五千,等兒媳過生日,咱給一萬,這樣一來,大強不就更有面子了嗎?”

上午11點半,大強兩口子準時過來了。剛進家,大強就捧出一個平板電腦和一副眼鏡:“媽,我看您總拿手機看影片,那個螢幕小太,費眼,正好這兩天網上搞活動,我一看給您買個平板,這還有一副防藍光眼鏡,您兒媳婦給您買的,保護眼睛!”戴上眼鏡捧著平板,李阿姨心花怒放:“你工作那麼忙,還總惦記著媽,媽手裡有錢,以後自己買就行。”

大強三下五除二給老媽下載了一堆應用,李阿姨開啟試了試,發現看朋友圈看小影片特別省眼,一高興,趕緊發了個朋友圈:“兒子兒媳越來越懂事了,總惦記我這當媽的。平板電腦、防藍光眼鏡打包送上門。”

一大桌豐盛午餐,老少四口兒有說有笑,氣氛那叫一個好。飯後,兒媳去刷碗,李阿姨開啟朋友圈一看,好麼,一大片點讚的,李阿姨一邊回覆,一邊展示給老伴和兒子看,心裡如同吃了蜜,甜到心底。

傍晚,兒子臨走時,李阿姨直接用微信給兒子轉了5000塊錢,兒子不要,李阿姨愣是搶過兒子手機,幫著點了接收。兒子一邊穿鞋出門,一邊偷偷跟老媽說:“父親節快到了,過幾天,我給我爸也來個驚喜啊!”

兒子兒媳前腳走了,李阿姨跟老伴不無感慨地說:“人跟人呀,都是倆好並一好,就算親生兒子也不例外。你說這平板電腦,咱自己買也買得起,可兒子買回來,我發個朋友圈,在那些老同事、老姐們兒跟前顯得多有面子。要不怎麼說沒有花錢的不是呢,今後呀,咱就得時不時給孩子們多塞點錢……”

聽了李阿姨的一番話,老伴微微一笑,嘆口氣說:“裡外裡都是你的錢,人家借花獻佛,你還美得不得了……行啊,你高興就行!”

兒孫太忙難得上門,老兩口花錢“買”天倫之樂

不必糾結兒孫的孝順是不是花錢“買”來的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俞雪芽表示,案例中兩個家庭的老年人既有些無奈又頗感欣慰,他們選擇用自己手中的資源促進家庭關係,換取兩代人的融洽。

錢在親情中是一個有點敏感的話題,恐怕有一些人覺得父母給錢兒孫才上門顯得有點“悲哀”。其實不必戴有色眼鏡看這件事,更不必糾結兒孫的孝順是不是花錢“買”來的。錢實際上就是上一代人的資源,“給孩子們錢”與“給孩子帶娃”一樣,都是老夫妻對小夫妻的支援與幫助。孫夥計的教育培訓投入大,年輕小夫妻日常消費高,手頭寬裕的老年人適當予以經濟資助,子女登門感謝或再買禮物回饋,雙方各取所需其樂融融,這完全可以看做在當今生活背景下,兩代人新型的溝通模式之一,無可厚非。

當然也需要提醒年輕人,可以接受父母的經濟饋贈,但不要把親情“物化”。對父母進行精神贍養是子女的義務,無論父母是否發紅包,都應該“常回家看看”。

對於老年人來說,一方面要注意資助有度,在經濟有餘力的基礎上適當幫幫孩子們就可以了。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省出錢來發紅包或者與別人家攀比打腫臉充胖子,都不值得提倡。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把“給錢”和“孝順”過度聯絡,發紅包本來是一種親情潤滑劑,如果老一輩以此作為對子女提要求的“籌碼”,不僅容易使兩代人之間的感情變味,還容易產生“失望”等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