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需要“適可而止”

生活中需要“適可而止”

生活中有些事情很難判定是與非。人們之間的感情常常需要用“適可而止”四字來維繫。

朋友之間吵架,言語一旦突破了對方容忍的底線,感情必然會有一些裂痕。

如果我們能夠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忍住最後一句話,不說過分的言語刺激對方,彼此之間情誼就可以維持。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科研和讀書方面,我們應該有“鑽研”的精神,而在人情世故方面卻需要有“難得糊塗”的態度。很多時候,當我們把話說清楚的時候,情誼也被說盡了。

生活中需要“適可而止”

隋朝大儒王通(號文中子)寫了一本奇書《止學》,告誡人們要學會適可而止。

唐朝開國名臣魏徵、李靖、徐世績、房玄齡等都是文中子的學生,深諳“適可而止”的處世哲學。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清朝名臣曾國藩將《止學》奉為圭臬,常常研讀,終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著名商人李嘉誠也推崇《止學》一書,在商場上很注重運用“適可而止”的智慧。

生活中需要“適可而止”

俗話說,“做官當如郭汾陽”。唐朝名將郭子儀(又稱郭汾陽)在“安史之亂”中立有大功,又在之後的邊境戰爭中立有很多功勞。郭子儀並不貪戀自己的權力,多次被朝廷解除兵權。生活中沒有自己的隱私,日日大開門庭。郭子儀很注意剋制自己的言行,最終出將入相,封侯封王,善始善終。

量的積累會引起質的變化。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好的言行會引起好的質變,壞的言行會引起壞的質變。我們要注意“適可而止”,及時制止自己不好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