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致橡樹丁玲先生的《致橡樹》,讀懂愛的真諦

相濡以沫一世情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彷彿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致橡樹——-

相濡以沫一世情

丁玲先生的《致橡樹》託物言志:兩棵堅毅的樹,兩個鮮活的生命,兩顆高尚的心。他們共享人生的燦爛,大自然的壯美。有共鳴的思想和靈魂,紮根於同一塊根莖上,同甘共苦,冷暖相知……

相濡以沫一世情

對於橡樹和木棉的描繪正是父母一生真實的寫照。詩如人生,平凡的一生中兩人攜手前行,共沐風雨。七十餘載相伴相行,不僅共同體會著歲月的艱辛和磨礪,同時也見證了一生愛得真諦,真真切切相濡以沫,從從容容譜寫了生命之中不平凡的一世情……

相濡以沫一世情

父親於2017。1。7號瞌然辭世,帶著對兒女的無限眷戀。當時接到父親病危的訊息,疾馳前行。心裡的傷感不由得湧上心頭,儘量平撫著自已內心的傷感。敲門而入時,父親己靜靜的躺在床榻,沒有病疼的折磨,白淨的臉面己沒有血色。母親就坐在父親的身旁,輕輕抽泣著老淚縱橫。不時喃喃自語,同時用自已的雙手摸挲著父親的左手。似乎想要挽回那己逝的生命,又似乎想為父親擺脫病痛上路帶去些許的安慰。當時也能看到母親在儘量剋制自已的情緒,淚眼中充滿對父親無限的眷顧和不捨。畢竟風風雨雨走過七十餘載,母親的傷悲是子女能夠體會到的……

相濡以沫一世情

父親與母親相識於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的年代。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更沒有信誓旦旦的承諾。兩個年輕的生命被雙方父母的一言約定交織在一起。兩個人相差二歲(當時母親也就16-17歲),攜手的那一刻,沒有鮮花沒有鑽飾。但從此便把兩個年輕的心靈永遠纏織在一起……

相濡以沫一世情

悲催的年代——-貧困,飢餓,家庭重負。父母的組合意味著一個新的家庭的誕生,當時爺爺奶奶還都在世,兩人沒有婚後的喜悅,攜手就意味著對整個家庭的一份擔當和責任。父親當時在合作社工作,母親過早的承擔了家庭的重負,照顧公婆,洗衣做飯,下地幹活……也許是體量父親在外的艱辛,也許是為了父親能夠安心工作減少家庭的拖累。默默踐行著自己做為兒媳的孝順和婦道。不喊累,不叫苦,更沒有過多的怨言。時代的烙印感召著個人“既來之,則安之”;“恪守婦道,安身立命”。父親年長母親幾歲,從小貧寒出身,生活上勤儉節約,工作中兢兢業業。無論在合作社幹什麼,總是任勞任怨勤勉為懷省吃儉用。“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骨子中勤勞樸實,心地善良。工作之餘,盡力分擔家庭沉負,讓母親能多休息一下,體貼入微。“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困難的日子中,有苦也有樂。歲月的洗禮中,將兩顆年輕的心緊緊得圍系在一起,生死相依,同甘共苦,不離不棄……

相濡以沫一世情

婚後的生活雖艱苦,但因為兩人彼此恩愛積極向上,勁往一處使。也算是甜蜜幸福。一貧如洗的家底不勤勞更是坐以待斃……日子一天天,家家如此。伴隨著子女的誕生,爺爺奶奶也己年邁。不能更多分擔家庭重負,父母也逐漸成為家庭的中堅力量,上有老下有小的生存壓力更多的是父母去承受和化解。此時的母親,以初為人母,扶老攜幼至今想起,真是不易。少吃沒穿的年代,只能咬緊牙關,上山下地遍尋野菜(當時的灰吊菜,苦莧菜,榆皮等),母親攜子尋菜的身影記憶猶新,尋上的野菜需先下水淖過,然後入菠框裡放到河水中浸上一段時間(那時藍天碧水無汙染),吃時處理過的野菜和玉米麵攪拌到一起蒸著吃,也能添飽肚皮。勤勞的母親心靈手巧,家務活農活樣樣乾的得心應手,很討公婆的歡喜。貧困的日子,在母親的巧手呵護下,卻也過得有滋有味。

相濡以沫一世情

此時的父親工作己調入縣城,父親雖沒有多少文化,但很有心計。工作之餘,自學了珠算,會計,醫學……這些積澱為他日後的工作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月30-40元的微薄收入很難支撐一個七口之家。生活的重負並沒有壓的父親喘不過氣來。他依然樂觀向上的去尋求改觀。總是利用工作閒暇時,到處刨出小片地,種上各種蔬菜,糧食。勤勞中生活有了改觀,家中的生活補給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記憶中父親勤快的身影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間地頭總會有父母忙碌的身影。男耕女織的歲月裡,父親和母親其樂融融,各自承擔著養老和育小的義務,父親田間回家,母親遞上的一杯熱茶,一碗熱飯飽含著對父親濃濃得愛意。父親品著茶吃著飯深情的望著母親。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溶合的卻是對母親與日俱增的眷戀和愛意……

相濡以沫一世情

時光流逝,斗轉星移。在歲月的磨礪中,父母相識相知,噓寒問暖。日子雖不算十分富裕,但也過得井井有條。生活從最初的一貧如洗到後期豐衣足食。膝下子女也漸漸長大,家庭生活總是瑣碎的,在柴米油鹽和家庭問題的細節上,難免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此時,母親更多得會聽取父親的建議,必要時總會說說自己的想法供父親參考,因為她相信父親在外工作遇事多,待人處事的原則性比較強。在處理問題上拿捏的比較恰到好處。伴隨著自已的成長記憶中,父母從來沒有因為家庭的瑣事大吵大鬧,劍撥弩張。鬧得家中雞飛狗跳四鄰不安的。即使偶爾來點口角最後也總能化干戈為玉帛。因為彼此心裡都有對方。生活不易求同存異才是生活的本真。印象中記憶深刻的一次,那時我還小(大約7-8歲時),父母不知因為什麼拌了嘴,父親一生性格內向,比較固執。有時生了氣不知道是賭氣,還是有意識的發洩。競然自已做飯吃,不去吃母親做得飯菜。這到不要緊!最關鍵的是讓我犯了難,既想吃父親做得飯,又想吃母親做得飯。對於自已來說,小小年紀父母都是自己的摯親,相對公平中又帶有一絲調皮搗蛋。一會跑到父親膝下吃點,一會坐到母親懷裡吃點。不經意間成了父母的傳話筒,最終父親體諒母親,母親又關心父親。父親吃上母親端來得飯菜,母親又接住了父親遞上的飯菜。煙消雲散之間其樂融融,至今談起,讓人回味有餘記憶彌深……

相濡以沫一世情

記憶得長河中,父母在鄉下的日子裡。與鄰和睦,出於在家族中輩份頗高,也算是德高望眾。尤其是父親,年輕時因為家境貧寒,膝下曾有兩個女兒,因為缺醫少藥的原因,襁褓中的幼女因為痢疾不能得到治療卻早早夭折。幼小生命的過早離去,父親傷感惋惜之餘更是萌發了對中醫中藥的求之若渴,又因早年在合作社中藥房接觸中藥萌發的興趣,這樣以來,父親利用工作之餘,四處拜訪名醫,當時曾師承於縣醫院康先生的門下,讀精方,學醫案,結合臨床,總結驗方……這樣日積月累,父親的對中藥的研究也算步步高昇,有心計又認真熱情,工作中,單位同事生病開上一方也能藥到病除;生活中,鄉鄰友好尋來也能開方下藥起死回生。直到後期父親退休,在自家的中藥診所裡還耕耘不輟,活學活用。技藝在歲月的積澱中日益精湛。母親今年己86歲,年輕時因為家庭貧困少吃沒穿營養補給差,後期生養子女多身單力薄體質虛弱。常常出現虛脫眩暈的現象。同時又有胃潰瘍和胰腺方面的問題。父親出於對母親的呵護精心調養之餘,尋醫問藥親自為母親把脈辨症。為母親當時治療寫過的處方現在依然瀝瀝在目,起早貪黑不知為母親煎熬過多少中藥湯劑,蒼天不負有心人,在父親對母親的精心調養之下,身體狀況大為改觀。直到現今,母親身體在同齡中依然康健,行動自如。這是奇蹟!更為準確的說是父親為母親創造了生的奇蹟……

相濡以沫一世情

父母一路攜手走來,年輕時生活飽經滄桑。風雨中共同見證了家庭的從無到有喜奔小康;歲月流逝中同甘共苦相扶相持。膝下子女也都事業有成,兒孫滿堂四世同堂。這就是因果宿命,而且兩人到八十高齡還能相依為伴。每每對旁人提及,都會羨慕不己連連稱道。最親莫過夫妻情,至到晚年,父親因老年性的疾病身體每況愈下,母親每天陪伴在他的身旁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照顧他,關心他。雖然彼此容言己蒼老,耳朵也有點背,但在歲月流年的洗禮中,一個眼神,一個舉止,互相都能感受到對方的需求。母親為父親遞過的藥端過的水,所有的一切,透過父親的眼神總能感覺到父親對於母親莫大的欣慰。儘管沒有言語的表達,但卻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因為父親明白,生命有始有終。能與老伴相攜到此是上天的造化和眷顧。每天看著老伴在自己身邊噓寒問暖,精神勁頭比自己好己心滿意足。也許在父親的眼中,母親年輕貌美,持家有方的形象遠遠遮蓋了現在的老態龍鍾。她依然是那樣賢惠,善良,溫存,漂亮……

相濡以沫一世情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經歷過生的喜悅和死的悲傷,對事物的認識會更為超越。心態總會相對平和,人的一生就是在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中尋找最終的歸宿。緣合則聚,緣滅則散,不執於苦,不執於樂,不悲過去,不貪未來,懷平和之心,恬淡的活在每一個當下。曾記得莫泊桑的一段話:“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的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就象人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根扎得多深”。也正如此,母親對於父親的愛己超越了一切。不僅是一生一世的眷顧,更是來生來世永不分離的依戀。每次去探望母親,都能看到母親坐著父親坐過的椅子,而旁邊放著得就是父親的遺像,安祥,端莊。母親側身凝望著父親的遺像。彷彿在向父親訴說著什麼……

你靜靜的離去,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多想伴著你,多想告訴你,其實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蹟。

文/一界書生 圖/網路

相濡以沫一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