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

看過許多次數的雲,

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寫給新婚妻子張兆和的情書,字字深情,句句浪漫。

沈從文,被譽為“繼魯迅之後,中國最偉大的小說家和散文家”。諾貝爾文學獎十八位終身評委之一的馬悅然先生,也是唯一通曉中文的評委,曾這樣說道:如果不是在1988年已經去世,沈從文鐵定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沈從文在文壇的地位可見一斑。他的小說和散文詩意十足,風格浪漫。與其文學風格相一致的是,沈從文先生在生活中也是一個頗具浪漫情懷的人。但文學家的浪漫做派一旦決堤蔓延時,也往往會釀成悲劇。

這一點,在沈從文和張兆和的婚姻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他一生給妻子張兆和寫過幾百封情書,但他們的婚姻生活卻並不如情書裡描繪的那樣甜蜜。

一 沈從文用“文人式”的浪漫之舉,終於娶到心上人

沈從文遇見張兆和的時候,是1928年,那時他已經26歲了。那時的張兆和18歲,在中國公學讀大學,沈從文是她的老師。沈從文一下就愛上了這個深棕膚色、眼眸清亮的學生。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沈從文在文壇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氣,但張兆和不為所動。張兆和是誰?家境優越的富家千金、詩書之家的淑女閨秀。

張兆和的父親張武齡是合肥遠近聞名的大地主和教育家;母親陸英亦出身名門望族。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張兆和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知書達理,氣質出眾,品行端莊,學問中西。張兆和和她的姐妹張元和、張允和、張充和的名聲僅次於“宋氏三姐妹”。葉聖陶曾經感慨地說:“九如巷張家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在中國公學讀大學時,張兆和成了眾多男生心中的白月光,情書收到手軟。那時的張兆和清純任性,爛漫可愛,誰都看不上,把追求她的眾多男子給予編號,依次稱為“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

沈從文排在“癩蛤蟆十三號”。張兆和對他完全不感冒。這個鄉下人不但出身配不上,還自卑怯懦,毫無氣質可言。

為了在一眾追求者中脫穎而出,沈從文拿出自己的長項:文人式的浪漫。情書一封接一封地寫,語言越來越滾燙肉麻。這樣的情書,沈從文寫了四年,直到張兆和大學畢業。

1932年的夏天,沈從文來到蘇州張家拜訪。沈從文太懂張家這些文藝女青年的心理了,他帶了一包文學名著當作見面禮物,叩響了張兆和家的門。他的才華獲得張家老小的交口稱讚。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沈從文和張家姐妹

最終,惑於愛情之浪漫的張兆和,嫁給了沈從文這個湘西走出來的男子。

二 婚姻中的倆人漸生嫌隙

但這樁建立在對婚姻浪漫想象之上的結合,從一開始就顯露出雙方理念的巨大差距:

張兆和看清了婚姻的本質,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要洗盡鉛華做羹湯;而沈從文則要浪漫到底。

沈從文的這種浪漫做派,包含著文人式的“清貧到底”:他們之間的浪漫愛情絕不能受到一點來自物質的玷汙。為此,他拒絕了張家給妻子的豐厚陪嫁,讓張兆和的出嫁變得寒酸無比。

妹妹張充和這樣回憶了姐姐的婚禮:

“當時沒有儀式,沒有主婚人、證婚人。”

“婚房中也沒有什麼陳設,四壁空空,無一般新婚氣象,只是兩張床上各罩一錦緞,百子圖的罩單有點辦喜事的氣氛,是梁思成、林徽因送的。”

更讓人難堪的是,沈從文和張兆和婚禮所穿的禮服,也是大姐張元和掏腰包為妹妹和妹夫定製的。

沈從文是個甩手掌櫃,醉心於文學創作。他的收入有限,還要拿出一大筆錢去買字畫和古董,張兆和不得不把自己變成一個平庸的家庭主婦,籌劃維繫一家人的生活。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一次沈從文對妻子張兆和說道:

“你為何不染頭髮,再穿點時髦的衣服呢?”

張兆和一聽這話,立馬就炸了。手頭扣扣索索不說,沒有傭人的幫持,她還要操心一日三餐、柴米油鹽。哪有心情和金錢來打扮自己?

她有些怨氣地回答丈夫:

“不許你再逼我穿高跟鞋燙頭髮了,不許你用因怕我把一雙手弄粗糙為理由,而不叫我洗東西做事了。吃的東西,無所謂好壞,穿的用的,無所謂講究不講究,能夠活下去,已是造化。我們應該怎樣來使用這生命,而不使他歸於無用才好?我希望,我們能從這方面努力。”

沈從文感到有點悲哀,他心中那個“仙女”一樣的張兆和漸漸消失了。他對妻子抒發浪漫情感、傳情達意時,張兆和的回信也多是雞毛蒜皮、柴米油鹽之事。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倆人開始彼此怨念,婚姻的罅隙逐漸擴大,最終給他們的愛情帶來陰影。

三 崇拜者趁虛而入,讓他們的愛情最終以遺憾收尾

一個成功的男人,是需要女人來崇拜的。沈從文的名氣越來越大,但他並沒有從妻子張兆和的眼裡看出絲毫的崇拜。 她依然和過去一樣,挑刺他的衛生習慣,言語刺激他男人的自尊。

此時一個叫高青子的文藝女青年,走進了沈從文的內心。她來見他,特意按照沈從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來打扮:“綠底小黃花綢子夾衫,衣角袖口有一點紫。”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網傳高青子照

這個女子的討好如此詩意和浪漫,沈從文不知不覺地淪陷了。沈從文幫高青子改稿,還在自己主編的《國聞週報》上,刊登高青子的作品《紫》。

《紫》講的是一個男青年,在未婚妻和一個叫“璇青”的女青年之間徘徊糾纏。

毫無疑問,這篇小說映射了高青子、沈從文和張兆和三人之間的故事。這篇小說的寫作方式,也是極盡模仿沈從文的風格。高青子對沈從文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高青子的崇拜讓沈從文動搖了。但老婆孩子還是要緊的, 陷入情感困境的的沈從文,只好向妻子張兆和坦白了一切。

沈從文和高青子之間屬於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他的身體依然忠實於張兆和,所以他才吐露內心給妻子,希望能得到她的支援,但張兆和的反應讓他出乎意料。

這突如其來的綠意,是張兆和始料未及的。此時他們成婚才一年多,兒子尚在襁褓之中。張兆和自婚後那顆低到塵埃裡的心,被深深刺了一刀。一怒之下,她帶著孩子回到了蘇州孃家。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沈從文無奈,只好向林徽因和金嶽霖求教。在朋友的指點下,沈從文接回了妻兒。只是,這段精神出軌的經歷給他們的婚姻生活蒙上了厚重的陰影,終其一生,沈從文和張兆和都沒能從這陰影中解脫出來。

時間到了1938年四月,沈從文在西南聯大任職。在他推薦下,高青子進入西南聯大圖書館工作。一時間,沈從文和高青子的流言,傳得沸沸揚揚。

最終高畫質子另嫁他人了。但沈從文做了一個讓他後悔不已的事:他以高青子為原型,寫下了小說《看虹錄》。

小說充斥著激情描寫,語言露骨,男主對女主的身體極度渴望,最終他們有了身體上的深度“交流”。毫無疑問,這裡面有沈從文和高青子的影子。

張兆和被深深刺激了。高傲如她,從沒有受過這樣的委屈。自此後,張兆對沈從文的態度變了:她已經不那麼在意他了。

1949年以後,因為這部《看虹錄》,沈從文遭到文藝界人士的批判,郭沫若批之為“粉紅文藝”,其他作家紛紛和他劃清界限,沈從文被趕出教師隊伍,他極端痛苦,不得不放棄文學創作。

更大的痛苦來自張兆和對他的態度。此時她已不再關心他。在北京,倆人已經分居。每天晚上,沈從文在張兆和那裡吃過晚飯,便帶著第二天的早飯和午飯回到自己的住處。為了防止飯菜變質吃壞肚子,每次吃飯前,沈從文都要先吞下消炎藥。

各種重壓之下,沈從文自殺了兩次。一次是割腕,一次喝煤油,所幸被搶救過來。脫離危險後,沈從文被送進精神病院,此時的張兆和卻轉身去了華北大學深造。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後半生,張兆和始終未能從他們婚姻的陰影裡走出來,她有時躲著他,有時又可憐他,給他寫信,照顧他,但她從未原諒他。

沈從文最終挺過了那個特殊年代。1988年,臨終前,沈從文對妻子說道:“三姐,我對不起你!”

晚年的張兆和躺在病榻上,93歲的她即將走到生命終點。有人把沈從文的照片給她看,張兆和端詳半天,竟然說:“有點熟悉,但記不起來了。”

這何嘗不是一種遺憾!九泉之下的沈從文如果得知他最心愛的“三三”,竟然忘記他,恐怕失望會嵌入骨髓。

對張兆和來說,這種“失憶”,何嘗不是對半生婚姻失望之後的一種心理反射?

沈從文夫婦的事告訴世人:婚姻哪有那麼多浪漫,柴米油鹽才是常態

回到他們相愛的當初,愛情是那麼的浪漫和讓人心生羨慕:

“三三,想起我們那麼好,我真得輕輕嘆息,我幸福得很,有了你,我什麼都不缺少了。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 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結語:

愛情的浪漫是極其短暫的,婚姻才是漫長的。如果在婚姻中,不能腳踏實地去經營婚姻,這艘小船總有一天會被風浪打翻,而造成的苦果,卻要婚姻中的倆人去承擔。

婚姻中,最怕的是,一個文藝浪漫之極,一個整日雞毛蒜皮,這樣的一對,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總有一天會成為怨偶。

關於“愛情和婚姻”這個話題,許多人一生未能參透其中真諦。相愛中的男女,最怕的事情就是,從戀愛跨入婚姻後,愛情的浪漫在柴米油鹽的俗世凡塵中,被日益消磨殆盡。

愛情的浪漫和甜蜜,人人嚮往。但需要明白一個道理:柴米油鹽才是婚姻的常態;如果任由情感氾濫,讓婚姻蒙塵,那麼再也無法回到當初最美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