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人生最重要的十件事,其實和孩子交往的並不是一般人!

1。孤獨是人生必然歸宿

孤獨意味著很難找到陪伴。

結伴的條件是:訴求的相似度,互動的契合度。個體訴求的有效性還取決於其自身的行動能力,互動的有效性取決於互動雙方的服務供給能力和自身價值。

訴求高而行動力不足,很難與訴求正常而行動力高的人結伴;互動雙方一方無法從另一方獲得互動滿足,這種互動必不長久。

但,人的能力有高下,慾望有多寡,需求緯度多重,自身價值和服務能力常變,所以,就會不斷與原有夥伴疏離又愈難找到新的入心夥伴。

1。1嬰兒期

嬰兒出生時,行動能力幾乎為零,而需求也只是維持生存。與父母唯一互動能力就是他帶來的新的希望和活力。當然,這是父母最大的心理本能滿足。

1。2孩童期

此時的孩子有了一定行動能力,需求也被培養成為吃喝玩樂多元系統。由於行動能力低,此時他們尚未能建立起慾望滿足和行動能力之間的補償關係,更多依靠父母對其寵溺程度獲得滿足,他們要的東西忽略價格甚至價值,僅憑個人喜好。

此時,他們較少有群體之分,很少歧視別的孩童,很容易玩到一起。而年少的感情,摻雜的現實因素少,彼時的交情尤為純樸。

而父母因社會規則,會教導並檢驗孩子的行動能力成果,孩子為生存和訴求而不得不屈從於父母要求,但同時也會有反抗。

年齡越長,行動力越強,孩子對父母的屈從越少,而反抗增加。此時,為人父母必須逐漸調整自己,否則孩子就會與你加速疏離。

1。3成人期

當孩子們帶著不同的認知步入成年時,群體開始分化成了各個不同的圈子。此時,人與人之間的需求及行動力,互動作用及自身價值與服務提供能力對圈子產生極大影響。

你會看到,美女帥哥總是不乏追求者,富貴達人總是有人環繞,打工者簇成一團,企業家歡聚一堂。

而這個階段是人們加速疏離的階段,曾經的兒時夥伴因生計(需求)或職業(行動力區別)而疏離;感情好的同事,因有的人離職或升遷而漸行漸遠;甚至同班同學因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分歧而彼此陌路。

到了此時,因社會差異找到需求和行動力一致的人很難,更不要提互動作用的夥伴。人與人之間因太多分歧和分化,導致同路人越來越少,共同的路也越來越短。

於是,年紀越大越向家庭迴歸,越向曾經沒有紛爭的團體迴歸。但是,不同的經歷和迥異的認知會將這種迴歸之路頃刻阻斷。

至此,很多人體會到了物質生產社會化大合作的代價:相識遍天下相知無幾人。

1。4老年期

隨著退出社會生產的網格和身體狀況的老化,行動力大大減少。而自身價值和服務能力,因年事和影響力緣故,也日漸萎縮。

老年的生活真的會很孤單。很多老年人養寵物或參加老年團都是為了排遣孤寂。

而曾經的兒時的發小,同學,同事,鄰里,不管曾經相愛相殺,至少還能打聽到訊息的人,有回憶的人,慢慢再也沒有音訊了。

直到某一天,自己也被黑暗的孤寂攫走。

2。與孤獨共舞

2。1休身正念

孤獨不可抗拒,是人生的必然。也是生命的警示,它讓我們好好過好自己,認真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在喧囂浮躁中求取一分飄渺的熱鬧。

人需要休身正念,直面孤獨。

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行動力,但適度控制慾念。想要的太多,自己能力有限,自然總想從別人那裡撈取些好處,自然就離不得別人,無法獨自面對生活。

另一方面,在互動中多體現自己價值和供給能力,對他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總是嫌、膩他人和所有,不斷追求刺激新奇,終究會身心俱疲,孤苦無限。

總之,在人生中,不要成為物質索求者,也不要成為精神索求者。持續完善自己,對外多幾分成全與包容,對內就會多幾分祥和與寧靜。

2。2陪伴理性

看破看淡,人生就是一段特殊經歷。我們已經是所有物種裡,體驗最多的一個。生而為人就是一種奇蹟,不要奢求永久,不必執於外相。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段不可複製的獨特體驗,生與死我們無法把控,只能被動接受。而中間的過程,是留給你體驗和感悟的。人生並無好壞高低之分,重在體驗。羨慕別人不如過好自己。

倘若追尋體悟之外的人生意義,那就是用我們有限的生命去探求理性,發現一些內在規律,讓後來者能夠循著我們的足跡走得更遠,更好!

追求理性的人,或許在別人眼裡是奇怪的。但自己心裡會是滿足的,快慰的。當然,這取決於個人的理性和感性的比例。

做完自己該做的,該走的時候就坦然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