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如何摧毀另一個人的價值感,安全感和理智的(上)

最近反社會人格這個詞挺火的。

反社會人格障礙和精神變態者的本質在於以操控他人為樂。

世界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巨大的遊樂場。

世界上的人,甚至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對他們來說只是用來達成自身目的的工具人。

那麼,如果周圍人有自己的頭腦,不受控制呢?

他們會根據所處環境,在儘量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逼迫、迫害這些人。

其核心手段就是心理虐待(Psychological Abuse),包括PUA、糖衣炮彈、煤氣燈操控、團體暴力、惡意宣傳造謠生事等,以此來摧毀不受控者的精神。

反社會人格障礙和精神變態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4%,也就是說每100個人中就有4個心理變態者。

但人們卻很少能夠發現他們,因為這類人都是天生的演員,具有很高的社會功能性,群眾很容易被其演技所矇蔽。

之前曾有個說法,說這類人,“一半在企業高管,一半在監獄”。

——並不盡然,其實在監獄中的並不多。

大部分仍然生活在我們身邊,可能就是我們周圍的同事、朋友、甚至家人、愛人等,潛伏數十年卻不被發現。

心理虐待本身,並不會留下身體上的傷疤,但對一個人的精神摧殘往往是毀滅性的。

它反覆、隱蔽、不易察覺,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導致試圖求助的倖存者往往被認為是歇斯底里的、瘋狂的和不穩定的。

那麼,一個人是如何摧毀另一個人的價值感、安全感和理智的呢?

人性幽微之處,別有洞天。

心理虐待的施虐者有著共同的性格特質、及相似的虐待模式,跨越了種族、年齡、性別、職位、地域及語言而存在。

他/她們非常享受在虐待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的掌控感,並且非常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傷害。

而受虐者要從心理虐待中康復必須歷經坎坷,包括六個階段:

絕望、學習、清醒、界限、恢復、維持。

本篇8000字左右,請先碼後看。

施虐者往往外表體面,內在卻具有各種人格障礙。

他/她們一開始並不會明顯地施暴,往往會先各種“示好”,等受害者對其產生了好感、信任或依賴時,再逐步馴化:

透過踐踏受害者的自尊,摧殘其意志,使其產生一種“是不是我做錯了”的感覺——長此以往,受害者往往自我貶低、抑鬱、焦慮、厭世輕生。

心理虐待不只包括“言語暴力”(辱罵詆譭、人身攻擊等)。

還有“精神暴力”(包括洗腦、糾纏、貶低、汙衊、控制等)、和“情緒暴力”(無視、孤立、擺臉色、拒絕溝通等冷暴力,和威脅、恐嚇、砸東西等激進行為的熱暴力)。

在這個世界上,“有毒的人”隨處可見,遭遇的人知道事情並不尋常。

但如果你試著向人們描述,結果常常顯得你格外狹隘、小氣甚至偏執。

受害者因此感到很沮喪和受挫。

——你無法讓其他人看到你正在遭受的虐待。

虐待行為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對某個人類長期而重複性地施加傷害。

他們的行為就像蛇一樣陰險和隱秘,偷偷摸摸不被發現是其計劃的一部分。

受害者對他們的指控往往會一敗塗地。

施虐者/群體看起來“清清白白”,而受害者的狀態則顯得極不穩定,他/她的一切都在混亂中打轉。

當偶爾施虐者的行為得以暴露時,受害者常常已經被徹底摧毀或成功操縱。

心理虐待可能是這個時代中最隱蔽的不公正現象,因為它甚至使受害者本人都無法相信自己。所以又叫隱性虐待(Hidden Abuse)。

幾乎所有遭受過心理虐待的人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責怪自己。他們相信如果自己真的沒有做錯什麼,家人、朋友或同事絕不會那樣殘忍地對待自己。

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受害者所經歷的自我厭惡的程度可能是毀滅性的。

心理虐待和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虐待形式。

一個人可以在情感上虐待他人的同時仍然能對他人產生共情,比如被毒癮或酒癮控制的人為滿足自己的慾望,處於混亂狀態下可能會傷害他人,可一旦康復,大多數人都會對自己給他人造成的傷害感到內疚,並予以彌補。

相反,心理虐待的施虐者在自身判斷力健全的前提下,享受虐待他人所獲得的掌控感,操縱、毀滅他人完全是為了取樂。

人們難以相信,世界上怎麼會存在如此醜惡的人性。

事實上,變態者無處不在。

大部分人不知道,隱性虐待正發生在他們眼皮子底下,而且是由從來不會被懷疑為施虐者的人所犯下的。

這種傷害的隱蔽性使受害者被徹底摧毀。

大多數遭受過心理虐待的人都不相信自己能從絕望裡走出來,每天行屍走肉,歡樂和能量好像完全被吸乾,信任和希望也已不復存在。

你可能會說,在一段關係中,任何責任都是雙方的。

這個觀點不一定正確。

尤其當其中某一個人蓄意為惡的時候,這個觀點更可能是錯誤的。

當受害者意識到自己並沒有“瘋”時,他所獲得的力量是巨大的。

心理虐待就像一個不斷變化的迷宮,一旦人們發現其中的規律,施虐者就會突然改變策略,受害者又一次迷失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

心理虐待不會留下外在的傷痕,受害者沒有骨折,家裡的牆上也沒有砸破的洞。

傷痕、殘缺和坑洞都隱藏在受害者的內心,操縱著他們的生活。

這正是施虐者所期望的。保持自己的雙手“乾乾淨淨”,並能展現出一個良好的公眾形象是施虐者的特徵。

施虐者比任何人更清楚自己的謊言和把戲,及自己如何從操縱、摧毀他人中獲得樂趣。

但很多受害者可能會懷疑施虐者只是不良生活環境的受害者,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會令受害者陷入心理陷阱,無法逃脫。

憐憫讓位於藉口,藉口軟化人心。

而那些被施虐者選中為攻擊目標的人恰恰富有同情心,也很敏感。

這些善解人意者極容易被施虐者進行心理控制。

2016年初,國外一個研究心理虐待的模式專案,做了一個623名受試者參加的線上調查,其中大部分為女性。

但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心理虐待的男性並不比女性少。

受虐男性的經歷和女性一樣痛苦、具有毀滅性。

但“通常,男性不願意討論關上門之後發生了什麼。”

其中80%以上的受試者遭遇了以下的操縱手段:

●“煤氣燈操縱”(Gaslighting)是指施虐者試圖篡改談話或事件的真相,以使受害者懷疑自己的記憶能力。

●“飛猴”(Flying Monkey)是用來描述那些自願或偶然地圍繞在施虐者身邊助紂為虐的人。

●“惡意宣傳”(Smear Campaign)是指施虐者使用謊言、造謠來煽動其他人或團體與受害者對立。

●“糖衣炮彈”(Love Bombing)是指施虐者使用精心策劃的積極關注來操縱受害者的情緒及其對親密關係的期待,這通常發生在一段親密關係開始的階段。

●“吸塵”(Hoovering)是指施虐者試圖透過吸引受害者與其恢復聯絡的方式使受害者重回親密關係中。吸塵既可以是來自施虐者的積極態度,也可以是使受害者捲入輿論中的消極態度。

我們要想準確地理解心理虐待,就必須意識到人格障礙的存在。

理解人格障礙的虐待倖存者,比真正理解它的專業心理治療師要多得多。

如果你是一個曾嘗試過心理諮詢的心理虐待倖存者(不管施虐者是否也在諮詢室裡),我敢打賭,你們中的很多人都有過不那麼美好的諮詢經歷。

一些心理諮詢也被證明是虐待性的。

他們中的一些人並不知道自己在處理什麼情況,甚至有些人自身就是施虐者。

“有毒的人”可能存在於任何地方,甚至是心理健康領域。

所謂“有毒的人”,有三種常見的心理施虐者型別:

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對自己評價過高、喜歡貶低他人、一旦別人比她優秀或批評她,她就會感到被羞辱和傷害等。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精神病態者(Psychopath):

情緒極端、易激惹、極端利己、控制慾強、愛逞口舌之快等。

施虐者也可以是女性。

以為自戀者、反社會者和精神病態者都是男性,是大眾的刻板印象。

女性心理施虐者所造成的傷害和男性心理虐待者一樣多,在親密關係中,男性隱性虐待倖存者的人數不亞於女性。

在家庭中,母親或承擔母親角色的人,是主要的心理施虐者。

女性施虐者的行為方式與男性有所不同,她們通常更隱蔽(更卑鄙)。

但也不是一成不變,有時候她們的攻擊性也很強。

不同的施虐者行事方式不同,他們披著各種偽裝,有著不同的個性,但他們所固有的共同的核心觀念是——全世界都得圍繞著他們轉。

人們常常詢問,自戀者、反社會者和精神病態者在臨床上的表現有什麼不同。舉個例子說明這三者的細微差別:

●自戀者會開車從你身上碾過去,並責罵你擋了他們的道。他們會無止境地抱怨你把他們的車弄壞了。

●反社會者會開車從你身上碾過去,他們不僅責罵你擋了他們的道,甚至還得意地笑,因為他們從自己製造的混亂中得到了隱秘的快樂。

●精神病態者會不遺餘力地精心計劃好行動步驟,確保能開車從你身上碾過去,他們邊做邊笑並不忘回頭看一眼,以確保對你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這三者的差異主要在“毒性”的強度上,這種存在“毒性”的人的問題就是他們寧可選擇深陷混亂的狀態,而不去處理自己對他人缺乏真實的依戀這件事。

重要的是,我們永遠不要低估心理虐待的施虐者隱瞞真相的能力,他們對自己都不誠實,甚至會相信自己所說的謊言是真的。

——所以說邪惡本質上就是一種愚蠢。

……

來自 在雲端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