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為何在這個社會變得愈發讓年輕人抗拒?

每年的春節都會把“相親”一詞推上熱搜,大概因為一年難得回家的一次,父母要把握住機會,狠命地安排幾場相親。

相親本就是戀愛開始的一種方式,為何如今卻被年輕人抗拒?

相親為何在這個社會變得愈發讓年輕人抗拒?

高於現實的期望只會帶來失望

很多姑娘不願意相親,是因為她每次都失望,她就覺得我不可能遇到更好的。這裡面就來自於一個叫期望過高。

很多姑娘的一個期望值是怎麼樣的,要看一下對方是不是自己要親近的,或者自己想不想和他建立親密關係。如果你帶著這樣的一種認知去相親,你會發現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每次相親你以什麼標準去審視別人呢?以老公的標準。

很多人說我不以老公的標準審視他,我還以什麼標準啊?你不可能每次見面都會遇到你老公吧?你每次出門,你化了個妝,約個相親,這個人就一定是你老公啦?不可能嘛。真正的相親是一個很低預期的東西,

相親是讓你去認識一個人,不是讓你去談戀愛的。一旦你以交朋友的一個心態去相親的時候,你會很輕鬆。

相親為何在這個社會變得愈發讓年輕人抗拒?

自由戀愛激發內心的抗拒

將自己侷限在固定認知中、且自我認可度低的人,會覺得相親是被安排、需要服從,自己是被比較且在對方眼中並不唯一的“貨品”,

抗拒,有一部分出於對原生家庭的反抗,有一部分出於對必須“聽話”的自己的反抗,忽略了自己可以擁有說不以及選擇的權力。

相親,只是一種認識可能交往的異性的途徑,而非進入親密關係的唯一方式,所有的最初接觸,都以朋友交往的心態對待、接觸瞭解。低期待、多觀察,把選擇權交給對方的同時,也將主動權保留在自己手中。

相親為何在這個社會變得愈發讓年輕人抗拒?

一次見面決定終身,過於草率

婚姻是人生中時間最長的合作,這麼大的事情你能不慎重其事?

做生意在合作之前首先得考慮合作伙伴方方面面的實力,雙方都覺得旗鼓相當了才能達成合作。

而相親僅僅是見一次面,婚姻這麼大的事情怎麼能見一次面就一拍即合呢?這未免也太草率了吧?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都比上一輩人理性,所以都普遍牴觸相親。

相親為何在這個社會變得愈發讓年輕人抗拒?

人不是一件商品,拒絕明碼標價

可能也不是抗拒相親,誰會拒絕認識人呢?不過是在抗拒社會傳統的壓迫感和束縛感。如果相親這種方式能夠讓我遇到相愛的人,又有何不可呢?

問題在於,現在的相親市場把個人商品化、物化了。很多條件都是明碼標價的,感覺不到對個體的尊重。現代的婚姻早已不再滿足於“搭夥過日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隨便找個人算了”這種淺層的剛需,更多的人開始追求靈魂層面上的共鳴。

以前人們對婚姻的理解總會加上一層神聖的光環,可是漸漸地,人們似乎不再那麼重視婚姻的神聖了。雖然婚姻在很多人心目中依然有神聖的意義,但是總有人不拿婚姻當回事,可能來自家庭的壓力,來自年齡的壓力,來自自己給自己的壓力,讓你誤以為結了婚一切都好了,就為了結婚而結婚,這是對婚姻極大的不尊重和不負責任。

相親為何在這個社會變得愈發讓年輕人抗拒?

格式化的形式造成內心的拘束

我想大部分時候的原因,是來自於對於相親這種形式的排斥。

我聽過一個相親無數次的朋友說過,第一次相親尷尬難免,多相幾次就就習慣了。。。每次聽她吐槽相親的尷尬經歷,都像是在聽相聲一樣,相一次,多一個梗。

然而,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真正遇到相親時候的尷尬,有時候也在所難免,畢竟兩個互不認識的人冷不丁的面對面坐著,像是面試一樣說著自己的履歷,要求和期待。

大部分時候,這樣的相親都不太會有結果,因為雙方都把心思放在考察和被考察上了,很難讓自己的重心放在溝通氛圍上,沒有氛圍,哪來的感覺呢?

為了避免這種尷尬,要不然自己大大方方的,要不然雙方叫上小夥伴,組個局,成不成的是後話,起碼在這個節骨眼兒上,讓自己好受點啊。

相親為何在這個社會變得愈發讓年輕人抗拒?

其實,相親只是一種方式,當你內心認清它的實質,去接受這種方式,無論我們以什麼樣的方法認識對方——相親還是偶遇、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在一段關係中,開始的方式都不會註定結局。反倒是有了一個開始,才可能有接下來的美好故事。

今天還在單身的你,其實缺的,不過是一個開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