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沉溺在自己世界的人有多可憐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人生各種身份的逐漸出現,人似乎遇到的問題和煩惱也越來越多,問題到底出在哪?難道人生就該是這個樣子?年紀越長、階段越成熟就必然會產生更多煩惱嗎?

首先,人的差異性無法消除: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所經歷的教育、環境、閱歷都是不同的,從而產生無數個不同的思維模式。而當兩個思維模式碰撞在一起,就會有相容的地方,也必然會有不容的地方,而那些不容的地方導致了我們的小團體現象,或者叫合不合群的問題。

所以我們就會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從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到大學、職場等等的過程當中遇到很多很多人,然而相處成好友應該是鳳毛菱角、大多數是已經記不清叫什麼,甚至不知道還曾經和他們共處過。

這也是求同存異的過程,通俗地來講叫對脾氣。而對脾氣的背後是不同的家庭環境下影響出來的人所具備的某些方面相似的思維模式,而並非所有方面共同的思維模式。

其次,人的固有思維堅不可摧:

人的固有思維堅不可摧嗎?不盡然,但是也差不多。

比如夫妻之間,女方父母在孩子外出離開身邊上學就業期間會經常影片、電話溝通,閒聊、關懷。然而男方這種現象卻很少,基本上除非沒了生活費或者遇到重大無法自行決策的事件以外,很少會聯絡。就在這樣的習慣下長大的兩個人結婚了,女方懷孕了,女方家裡人的思維是應該時時關懷,男方家裡人則相比較而言少了很多,這就難免會造成女方心裡失衡,從而造成矛盾。

但是,如果女方的朋友基數足夠多,那麼同樣的人生階段經常相互溝通就會發現所有人都會面對很多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相似有的不同,但是造成的矛盾卻是相同的,最終導致家庭不和睦以及因為不和睦帶來的生氣、傷心、甚至絕望是一樣的。那麼這個時候,如果有過來人給你講述別人的情況,你的情緒就會好很多,原因在哪呢?

其實,這就是資訊差,當我們固步自封在自己的小範圍認知世界裡的時候,很多事是想不通的,但是如果有很多好的朋友,有過同樣人生階段的前輩來講述自己的經驗和情況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是普遍現象,而不是個體現象,那麼情緒上的波動自然會小了很多。期間發生的很多事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最後,打破認知壁壘的目的:

我們為什麼要不停地打破自己的認知壁壘?說簡單點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更開心的生活。

我們聽過: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仙人指路

這是學習的過程,更加是打破思維壁壘的過程。

樊登曾講過一段話:

你能在生活中見到的人,都是和你差不多的人,和你同一個層次。

就算你認識這個時代非常厲害的人,他也同樣和你一樣侷限在這個時代。更何況這個時代很多厲害的人,你未必見得到。

只有讀書,能夠讓你和過去2000多年的人交流,你才能穿越時空,和不同時代、地域、國家的人交流。

多讀書,不要侷限於同一個領域,多接觸不同領域的書籍,與不同層次的人進行交流。

這樣,我們才能突破自己的認知侷限,吸收更多精神養分,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提高認知水平的目的是什麼?

往小了說叫開心生活,關注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想辦法去修煉和磨合才是解決煩惱的途徑。

往大了說叫世事洞明,文化差異性客觀存在,消除差異性的的方法基本不存在,能做的唯有尊重差異性。

思維壁壘從外向內基本堅不可摧,最簡單的方法是從內向外,就像雞蛋破殼一樣,這是大自然本來的規則,更是符合天道的法則,小雞破殼而出則會堅韌不拔,生機勃勃,而如果強行打破蛋殼,帶來的可能是萎靡不振、先天缺失。

老子《道德經》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照事物本來的規律去發展,而不是強行改變或者偷奸耍滑。

電視劇《天道》當中貫穿始終的主題就是:人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不管是生活、工作、學習都遵循天道法則,或者叫強勢文化,改變自己的思維必先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維壁壘,不斷昇華,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無外乎開心順遂,喜樂安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