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活的通透,需做的兩件事

有這麼一則故事。

開頭師父問:如果你要燒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你該怎麼辦?

有的弟子說趕快去找,有的說去借,有的說去買。

師父說:為什麼不把壺裡的水倒掉一些呢?

有的選擇找柴火,借,買,意味要承擔水燒不開的風險。

師傅建議倒掉半壺水,可以增加喝開水的機會。

選擇同時,也要學會承擔。

人生的長河裡,要想活的通透,必須做好兩件事選擇和承擔。

一個人活的通透,需做的兩件事

01選擇的變化

牛頓曾說:

假如你問一個善於溜冰的人怎樣獲得成功時,他會告訴你:“跌倒了,爬起來。”這就就是成功。

牛頓用了比喻來說明成功人歷程,選擇一種迎難而上的生活態度。

其實說明人們中對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很多選擇。

眾所皆知,魯迅先生剛開始之所以學醫,除了恨中醫耽誤了他的父親的病,便是想醫治自己的牙病。

帶著國願、家難、自我治療三重目的,1904年9月,魯迅到了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然而兩年之後,魯迅忽然決定選擇寫作放棄學醫,魯迅之所以棄醫學文。

是因為感受到中國民眾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

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

從故事中可以看到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選擇。他符合了當時社會局勢,心懷民族大義,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起初的選擇,只是為了救治父親。隨著社會局勢的發展,他的目標改變,選擇也發生了變化。

就想我們小時候的理想,或許是選擇當老師,長大了為了生活,可能會選擇做商人。選擇是隨著自己目標變化而改變。

選擇是幸福的,意味著重新得到,選擇又是痛苦的,意思要失去一些東西。

故事中的魯迅選擇了寫作,就會失去當醫生的機會。

選擇好與壞,只能自己的主觀感受,不具有普遍意義。

選擇是一種能力,有人有能力選擇,有人沒有能力選擇,當沒能力選擇時,不選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人活的通透,需做的兩件事

02承擔責任

就像柳賽平說:

責任心不是藍天上的白雲,瀟灑,飄逸,片刻消失,而是萬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甘露。

責任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質。

而承擔是一個人最難能可貴的品質。

人們常常發生事情,總是不願意承擔責任。

美國前總統里根小時候,一次在外面踢球,不小心把一家商店窗戶上的玻璃打碎了。

老闆找到里根的父親,要求賠償損失。老里根照價賠償後,把兒子叫到跟前說:“玻璃窗是你打碎的,應該由你來承擔責任。

由於你現在沒錢,所以我先暫時替你墊上這筆賠償款。

你要利用暑假去打工,把錢還上。”

結果,整整一個暑假,里根拼命幹活,才還清這筆總共15美元的賠償款,為打碎人家玻璃付出了代價。

故事中的小里根,就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用自己行動來證明,一個人犯了錯誤就要承擔,它也體現了一個人的扛事的能力。

正是老里根的良好的教育,小里根養成了承擔的品質,為他日後當總統打下了基礎。

一個人的優秀,就看他發生事情,願不願意承擔責任的能力。

面對現實浮躁的生活,我們應該並秉承這樣的原則:

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

一個人活的通透,需做的兩件事

寫在最後

餘秋語有言: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那麼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

也有人說:

我們,要學著承擔常人不能承擔的壓力,在逆境中不期望得到任何人的庇護而倚靠自己的智慧;

成熟起來面對紛雜的頭緒,不再像小孩子一樣只懂得躲避痛苦希望所有的險惡會靜止,而是強悍起來去征服它。

選擇和承擔如孿生兄弟一樣,時刻伴隨我們的生活。選擇我們能選擇的生活,承擔的品質時終保持,它是前行成功的關鍵。

選擇和承擔是一個人活的通透需做的兩件事。

我是小小白楊天天長,用文字分享生活的點滴。

一個人活的通透,需做的兩件事

免責宣告:本文所有圖片都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本人刪除,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