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依然生活一地雞毛,那是我們不懂心理學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那是清官不懂管理心理學,其實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很多矛盾,只是我們不懂心理學,沒有真正明白問題和矛盾的所在點,只要讀懂心理學,我們就能明白問題的癥結。

為什麼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依然生活一地雞毛,那是我們不懂心理學

最近在讀

鞠強

教授的《

家庭管理心理學

》,這本書是由

復旦大學

出版,這本書比起其他心理類書籍,更易讀懂,但又很專業,整本書涉及五大領域:親子教育、夫妻關係、與老年人相處、生活中的心理領域、負面人格領域,幾乎覆蓋了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真正從心理學角度,去解讀這些問題,讓你明白意識層面的問題,也讓你深入看懂潛意識裡更深層的問題。

人人都想要生活幸福,家庭美滿,但是真正落實到實際的生活,往往現實很骨感,一個家庭要想運轉得非常幸福,也是非常不容易,上有長輩需要贍養,下有孩子需要撫養,中間有夫妻關係,周圍有需要不斷往來的親戚和同事朋友,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更懂心理學。

許多人以為家庭幸福不需要運營,很多人都是模仿父母處理家庭問題,或者以大眾的要求為標準用從眾的心理來處理,其實不管是家庭關係,還是外在的親戚朋友關係,不需要多少經驗,也不需要要多少高超的技巧,只需要懂點心理學知識。

為什麼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依然生活一地雞毛,那是我們不懂心理學

理解心理學現象的關鍵就是潛意識。

那麼,什麼是意識?什麼是潛意識呢?

意識

是自己知道的行為,比如感覺、知覺、記憶、有意動作、邏輯、分析、計劃、計算等等。而潛意識恰恰相反,

潛意識是自己不知道,沒有意識到的,能夠影響人的心理、認知、情緒、行為等。

我們著重要知道的 就是潛意識,因為很多人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很多行為,其實是下意識的,其實是潛意識在起作用。

比如有的人在戀愛的時候,難以自控的“一見鍾情”,其實是因為他內在早就有一個喜歡物件的形象或者特徵,只是自己的意識並沒有覺醒,比如對方的某些方面,和自己的哥哥姐姐或者父母很像,或者這個人給你帶了正面的情緒體驗,這這些情緒感受就是潛意識,為什麼有的人對一見鍾情很瘋狂,還有為什麼有的人很多戀人之間都有相似之處,這也是因為在這些戀人身上,有他需要的潛意識他未能察覺到的特徵。

懂心理學的人都明白,不要讓青少年時期有過極其貧窮經歷的人,去接觸錢的方面,他們內心的貪慾與良知會不斷地折磨著他,這也是很多青少年時期相當貧窮的當官人,會冒著風險去貪汙,甚至根本用不完的錢財,有一個貪官在懺悔錄:“我媽臨死前想吃一個饅頭上……,童年以及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在潛意識裡留下創傷, 成年後在潛意識的控制下,無法自控的瘋狂地去撈錢,即使冒著生命危險,這其實和他們的世界觀沒有關係,只是因為潛意識在作怪。

比如有的人特別討厭鼻子大的人,一見到就討厭,即使鼻子大的人並沒有做什麼過分或者錯的事情,這就是潛意識在起作用,有可能在他小時候遇見了一個大鼻孔的人,讓他有不好的情緒體驗,比如這個人是一個比較熟的鄰居或者親戚,經常在很多人的場合,說一些沒有顧及他感受的話或者做了一些沒有考慮他感受的事情。

為什麼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依然生活一地雞毛,那是我們不懂心理學

那麼,潛意識是如何形成的,潛意識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基因裡攜帶的潛意識。

比如有的男性在選擇,小汽車的時候,會選擇尾部比較圓形豐滿的,因為他滿足 一些男性對於另一半的審美觀念,但是也可能有其他潛意識需求。

2)多次反覆的外界資訊明示或者暗示。

比如,有資料統計顯示,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成年後離婚的機率也往往比沒有經歷家庭離婚的孩子更高,因為小時候的經歷已經反覆的暗示,他們對於離婚的接受度更高,認為是一種可以接受的現象存在。

3)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的創傷,在潛意識中的沉澱。

又比如,單親家庭跟隨母親長大的女孩,總是找比自己很大的男性,因為童年的成長經歷創傷,讓他們覺得生活中缺少一位成熟的男性,潛意識早在他們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就存在。

4)意識中的一些想法或者觀點和社會存在相沖突,這些痛苦與糾結看似消失了,其實是進入了大腦的潛意識。

為什麼很多道理我們都懂,依然生活一地雞毛,那是我們不懂心理學

那麼,在親子教育領域、夫妻關係領域、與老年人的關係領域、生活中心理領域、負面人格領域,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一些問題和看法:

一、有時候不是孩子的問題多,是做父母的懂得心理學知識太少。

很多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厭學 愛玩遊戲有網癮、寫作業拖拉,愛攀比、過早戀愛、社交問題、過高逆反等等,似乎每一個家庭都會遇到孩子成長中的各種負面問題,而心理學界早就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就是很大程度上是父母造成的,有多少父母並不懂得如何做父母。

有的父母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忽視了孩子個性化存在的特質,而按照外在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比如孩子的升學要求,加大孩子的學習力度,或者父母的需求來改造孩子,要按照從眾的心理來要求孩子,盆景式教育的道德起點都很高:都是我是為你好。

有的父母會根據自己的心理需求補償心理來改造孩子,我讓你學這個專業,我讓你做這份工作等等,我是為你好,我比你走的路多,我怕你吃苦我怕你走彎路,其實,從心理學角度深挖,不過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補償心理,自己沒做到,想要孩子去做到,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往往是潛意識對夫妻親密關係不滿,把希望寄託於孩子,其實從更深的角度,這些都是父母自私的表現,為滿足自己內心各種需要。

做為父母應該更多考慮自己孩子的具體的特點,孩子本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挖掘引導培養其特長,將其特長不斷的發展的更精深,根據孩子的需求、喜好厭惡來引導,在各種不斷的嘗試和各種廣泛接觸事物中,挖掘出孩子的閃光點。

二、許多夫妻關係進入五年之“癢”、七年之“癢”,那都是沒有明白親密關係相處的心理學。

為什麼很多男性在結婚後,還是與外面的異性保持親密關係呢?從生物遺傳學角度上,在人類早期的進化中,女性生的孩子都是肯定攜帶自己的基因的,但是男性並不確定後代是自己的基因,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得到遺傳,很多男性會和許多女性留下後代,經過數百年的基因演變,即便現在一夫一妻制,男性基因裡更傾向於與多名女性保持親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男性好色的根源。

2020年一項資料表明,70%的離婚都是女性提出來的,所以男性更應該懂得經營婚姻,很多男性長期忙於工作和應酬,忽視妻子“人”的屬性精神需求,男性在意識層面給自己比較合理化的理由,我要忙工作我要養家,潛意識層面卻是對妻子有不滿意的地方,想要逃離家庭。

對於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疏於參與,殊不知男性的缺位,會讓一個家庭面臨多種關係的錯位,父親在孩子的潛意識是安全、規則、權威,一個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會更具有安全感,更加具有規則感和秩序感。

女性在婚姻裡會誤以為,丈夫有處理家庭矛盾的能力,尤其是婆媳矛盾,其實大多數男人並不能擺平家庭矛盾,只有極少數情商較高的能夠輕鬆處理,大多數男人會把“順”當做“孝”,無條件順從,讓妻子在婚姻裡寒了心,從而導致婚姻親密關係破裂。

其實,不管是妻子和丈夫,想要婚姻幸福,光靠一個人是沒有用的,婚姻猶如一根繩索,只有夫妻共同的去經營才有一個好的結果,婚姻裡也不單單是這些問題,其實還有更多,結婚的男女都可以讀讀這本《家庭管理心理學》,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家庭矛盾。

三、讀懂老年人心理學,你會明白和許多長輩相處也有技巧。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有的老年人不理解年輕人,有的老年人會以為年輕人不懂事,好像和老年人相處挺難的,其實,我們讀讀老年人心理吧,這樣就會明白許多現象本後的本質問題的根源。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是:想要長壽;自我價值感低,被他人需要成為重要的需要;安全感下降等等。

為什麼有的老年人控制慾特別強,孫輩的生活方式一定要嚴格地按照自己的規定來,吃飯穿衣甚至擺放東西位置等等,都要按他們的要求,老年人的這種高度的介入會導致孫輩的生活和學習壓力變大, 從而產生各種心理焦慮,這都是自我價值感低,控制感強,其實從民法的角度,老人也無權替子女做決策,許多子女其實是因為感情因素聽從。

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後,身體素質就會下降,日常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要不就是圍繞子女轉,這樣的日子看似是在享福,但是有時候,會老得特別快,因為他潛意識裡認為自己不被需要,自己沒有價值,隨之而來的,身體機能問題就會出現,其實真正的孝順,一定要孝精神,讓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體驗的內在的自我的價值感,不至於太過空虛。

還有的老人鬥爭心理嚴重,因為年輕的時候經過“文化大革命”或者年輕時候經歷過比較久的勾心鬥角,鬥爭心態已經深入到他們的潛意識,離他們越近的人,老年人的安全感越強烈,所以鬥爭性也最直接,離他們越遠的人,安全感越弱,鬥爭性也越弱,這種鬥爭心理會讓老年人陷入孤獨境地,產生很大心理疾病。

四、親戚朋友相處有道,懂得心理“道”,相處更容易。

中國人特別注重人情往來,其中許多細節,不注意就會失去很多關係,許多人品好的親戚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往往也是這樣人會給與我們幫助,所以,別人幫了我們,要懂得感恩,應該意識到感恩不止物質上,也有精神上的,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也記得回贈。

生活水平越好,人們的攀比心理越嚴重,有的人喜歡拿自己的優勢和別人的劣勢相比較,獲得心理滿足,而被對別比的一方容易產生負面情緒,長期以往,很多本來應該可以長久的關係,就會破裂,會比較冷漠或者淡漠。

每個人的境遇和遭遇都不同,運氣也不同,會形成差別很正常,學會不攀比,低調處事也是一種能力,還有很多人關係破裂,是因為沒有重視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界限,即使再親密的人都會有心理界限的,所以,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也是有道。

五、認識對家庭破壞力極大的負面人格批判。

對家庭破壞力極強的負面人格有:①指責型人格批判②控制型人格批判③迴避-拖延型人格批判④計較型人格批判⑤鑽牛角尖型人格批判⑥面子至上型人格批判。

有資料顯示,70%的指責型子女會從同性父母那裡複製,就是一個有指責型的子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成長的環境裡,有一個指責型的同性父母,當然也可能是以往的生活經驗,個人潛意識裡的價值感嚴重不足,在安全範圍內,大量指責別人批評別人,以獲取心理上的價值感,指責型人格的人潛意識關注的焦點往往是他人的缺點,所以他很難有同理心。

其實,在我們的家庭或者生活中,都還會遇到控制型人格、迴避拖延型人格、計較型人格、鑽牛角尖的人格、面子至上的人格,當我們去用心理學角度,讀懂他們潛意識的那些舉動,許多問題也找到 根源,找到了答案,那麼就更容易找到生活幸福的鑰匙。

“人貴有自知之明”,但是人往往難有自知之明,這就是因為潛意識的原因,因為人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在潛意識裡

,所以,當你不明白很多問題,想不通的時候,讀讀心理學,很多問題甚至是矛盾,都能在裡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