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讓負面情緒折磨自己

悔悟是除去心病的藥,貴在改正錯誤。如果老把悔恨留在心中,則又是因藥生病了。

對於做錯的事有悔恨之心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改正錯誤必經的過程,但必須要有一個“度”,有、失誤察覺到了,繼續改正就行了。如果對不如意的事念念不忘,老是讓這種負面的情緒停留在心中折磨自己,則又會因此產生新的毛病。

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我們不少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這種悔恨過度的心理,如因某種事要想下決心看一本自己早想看的書,但又顧慮重重,想這想那:“要是我一年前就看這本書就好了,這樣的話早就十分熟悉了。”或者擔心:“我現在才開始看,不知還記不記得住?還有沒有用?”

帶著這種懊悔的想法,越想越後悔沒有早點下功夫做這件事,想來想自己也越來越沒有信心,讀書的事就無限期的擱置下來。

其實這樣做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已經發生的事實,不是人的主觀願望就能改變的,一個既成的事實無論你再怎樣悔恨當初該怎麼怎麼樣,他也不會再發生任何改變,你能把握的只是自己當前的思想和行為,而現在採取怎樣的思想和行為,又會帶給你不同的未來。

從這個意義上講,既然覺察到了沒有早點看書的失誤,以及老是抱怨悔恨做無謂的擔心,還不如當下便用功夫去補救,只管埋頭去做,莫問早晚,遲早會看到結果的。

如果一味沉浸於悔恨的心理中,無異於希望用自己的不斷悔恨,能消除已經犯下的錯誤或不如意的事,以為只要悔恨得足夠長久,就能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來感動老天爺幫助自己把面前的困難移走,然而愚公移山的故事,只是一個寓言。妄圖以悔恨來改變事實的想法,是愚蠢和不現實的。說到底這只是對現實的一種抗拒和排斥。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絕大多數人並不是聖賢,難兌有犯過錯的時候,即便是聖賢,也還有不如意的時候和不得已而為事情,有很多時候,外界環境是一個人無法掌控的,他能掌控了只是自己內心的世界。

可以說,沒有人會事事如意,聖賢是人都有難以避免的遺憾之事,更別提我們普通人。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機會,問題是我們如何去看待自己的錯誤,悔悟之後,能不能接受現實原諒自己,儘快從糾結的情緒中走出來。

別躺在床上規劃你的未來和前程,努力用雙手雙腳去實現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