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距今6600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而這場災難導致了在中生代時期,統治地球長達1億6000萬年的恐龍遭到了滅絕。

但是恐龍真的從地球上消失了嗎?

會不會在地球的某一處,恐龍還活著呢?

假如恐龍和我們共存,那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今天要和大家講述的故事,並不是像“尼斯湖水怪”那種想象中的傳說,而是從科學角度來論證一些事實。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1964年,美國古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羅姆教授在蒙大拿中南部洛基山區發現一具恐爪龍(Deinonychus antirrhopus)化石。當約翰教授仔細觀察和分析這些化石時,他發現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恐龍和始祖鳥有100多種共同點。因為當時始祖鳥被認為是鳥的祖先,所以發現恐爪龍與始祖鳥相似事實的約翰教授得出結論說:現在的鳥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鳥類起源於恐龍”這種不合常理的假設足以令當時的恐龍學界興奮不已。多虧了約翰教授,對恐龍的研究才有了新的突破。假如恐龍是鳥的祖先,那麼把恐龍分類為爬行類是否正確?再加上恐龍的交配和養育方式是否與鳥類相似?等等一些問題,恐龍學家們再一次點燃了對恐龍研究的熱潮,並稱這一時期為恐龍復興時期。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緊接著,恐龍和鳥類之間的許多共性開始顯現出來。許多恐龍和鳥一樣。它們都是兩足行走。在它們的骨頭裡,都有能夠容納空氣的氣囊。鳥可以將翅膀向後仰,同樣恐龍手腕關節骨也可以向後仰。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恐龍和鳥的骨盆骨骼也是相似的。恐龍最大的解剖學特徵是骨盆結構。在它的骨盆上有個洞,大腿骨恰好深陷到這個洞裡。而具有這種骨盆結構的動物,我們稱之為恐龍。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翼龍的骨盆上也有洞,但是與大腿骨銜接的地方不是洞,因此它不能說是恐龍。當然了,魚龍因為骨盆結構與翼龍相似,所以它也不能叫恐龍。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那麼,雞,鴨和企鵝,它們的盆骨,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如果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它們的骨盆有個洞,大腿骨正好凹到這個洞裡。而它們的這個特點跟恐龍有非常密切的聯絡。你現在是否有點相信鳥類就是恐龍了呢?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但是這個時候,又會出現一個新問題。那就是恐龍沒有鳥類身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羽毛。讓鳥兒引以為傲的羽毛在恐龍身上卻沒有被發現。如果恐龍沒有羽毛,是否可以認為恐龍和鳥在進化的過程中是緊密相連的呢?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當很多科學家為恐龍沒有羽毛而苦惱時,在1996年,中國東北遼寧省傳來了一個驚人的訊息。那就是,發現了帶羽毛的恐龍化石! 它的名字叫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透過觀察化石發現,從它的頭部,頸部,背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都覆蓋著羽毛。 就這樣從開始發現中華龍鳥化石開始,在它的附近陸續發現了原始祖鳥(Protarchaeopteryx),耀龍(Epidexipteryx),中華鳥龍(Sinornithosaurus),北票龍(Beipiaosaurus),尾羽龍(Caudipteryx)等數幾十種帶有羽毛的恐龍。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近期,不僅在小型肉食恐龍化石還是在巨大的食草恐龍化石中,科學家們也都發現了羽毛,並且證明羽毛並不是恐龍突變的結果,而是它本身具有的一般特徵。那麼,為什麼恐龍需要羽毛呢? 很多科學家認為恐龍羽毛的用途並不是為了適應氣候,而更多是為了保護體溫和吸引異性。就像現在的鳥用華麗的羽毛誘惑著雌鳥一樣。還有就是一部分小的肉食恐龍因為其羽毛和自身重量的不對稱性,從而可以飛起來,它們在6600萬年前的大滅絕中存活下來,進化成現在的鳥。因此,恐龍現在還活著,只是我們把它們叫做鳥。無論是城市裡那讓人厭惡的鴿子還是你昨天剛吃的炸雞,它們都是恐龍。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那麼,在種類繁多的恐龍世界裡,鳥應該分為哪一類呢?

首先,恐龍大體分為兩大類:鳥臀目和蜥臀目。

鳥臀類恐龍除一些早期類群外,都是四足行走,並且全都是吃植物的,它們又分為五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其中代表類的恐龍是劍龍(Stegosaurus)和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

蜥臀目包括兩個亞目,即獸腳亞目(Theropoda)與蜥腳亞目(Sauropoda)。

腕龍 (Brachiosaurus)則是蜥腳亞目類的代表,而我們在電影中經常見到霸王龍(Tyrannosaurus)和迅猛龍(Velociraptor)則是獸腳亞目類的代表。

好的,如果綜合上面提到的這些,那麼我們就應該把鳥分類到獸腳亞目類。有點不可思議,對嗎?

1950年,根據德國生物學家埃米爾·漢斯·維利·亨尼希(Emil Hans Willi Hennig)制定的分支分類學,鳥類應該包括在恐龍這一範疇中。鵜鶘,鴕鳥,企鵝,火雞等它們都是恐龍。所以說恐龍一直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只是它們改名為“鳥”而已。

我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

那就是如果我們現在改造鳥的基因,能不能做出一個恐龍?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2006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生物學家馬修·哈里遜(L。 Harrison Matthew)利用雞做了一個實驗。他仔細研究了雞的基因,發現雞有可以製造牙齒的遺傳因子,這是這種因子在鳥進化的過程中停止了而已。博士透過實驗嘗試激活了這個遺傳因子,結果,蛋中的小雞長出了圓錐形的牙齒。就像小肉食恐龍一樣。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除此之外,在2009年 ,美國蒙大拿州大學的約翰·霍納教授在哈里遜博士的研究基礎上,計劃用雞來進行反向研究,想透過遺傳基因操作,重新制造出恐龍。這個實驗被稱為“恐龍雞”專案(Chickenosaurus Project)。雖然還沒有什麼成果,但是計劃還在進行中。但是這個專案有什麼意義嗎?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

即使是現在,我們周圍的很多地方都能聽見“恐龍”美妙的歌聲,有時還可以犧牲它們的身體來給我做下酒菜

好的,今天的故事,我們就討論到這裡,我是自娛自樂的小明,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你的關注和收藏。

來,今晚,來杯啤酒和炸“恐龍”當夜宵,你認為怎麼樣? 哈哈!

“恐龍其實一直活在你的身邊”的科學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