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只有經歷了下跌的煎熬,才能享受上漲的繁榮。

作為投顧,我經常聽到業內的朋友在討論:如何控制產品的“淨值回撤”。似乎降低波動控制回撤已成為業內人士的口頭禪,人們似乎也一邊倒地認為“淨值回撤小”的產品就好。真的是這樣麼?

“淨值回撤小”翻譯成俗話就是:“股市下跌的時候你不在”,但歷史經驗表明,那些能成功地避過下跌的,同樣可以成功地錯過上升。

憑什麼漲的時候你在,跌的時候不在?

關於風控,在實際的操作中,我通常採用持倉為主+相對集中投資的方式,根據市場變化不斷選擇效能價格比較優的物件。這種方式在具有優點的同時,也可能面臨以下風險:

首先,持倉通常表現為重倉或滿倉,這種行為源於現實中財務最為成功階層的啟發:在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上通常只有一類人——優秀企業的持有者。

觀察這些財富排行榜上最成功的階層,您會發現成功的企業家在面臨經濟困境時通常會選擇堅守,他們很少有“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先止損,等好了再說”之類的態度。

集中投資是達成投資目標的重要手段,否則僅以百分之一的資本即便抓住了上漲十倍的股票,也是於事無補。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其次,持倉為主的風險在於遭遇系統性風險,例如在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6年熔斷和股災都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應系統性風險的手段,其實是合適的人和合適的資金,而不是所謂的“止損”。

在純粹的價值投資體系中,沒有通常而言的基於股價變動的所謂“止損”概念——因為無法認同為何10元物有所值的東西,跌到7元反而要賣掉?

基於真正價值投資理念賣出股票的原因只有三個:目標公司質量惡化、價格高估、有更好的選擇。

最後,集中投資的風險在於投資物件貨不對板,控制這一風險的最好方式則是勤奮工作,為投資提供源源不斷的補充現金流,別無他法。

因此,盈虧同源,不經歷下跌的煎熬,就無法享受上漲的繁榮。

但多年來,市場中人性一直在迴圈上演它的表演,永遠有人因為短期的影響而驚慌失措,人類的短視從未改變。

關心當下,只關心當下,即使那些飽讀價值價值書經的人,在遇到偶然性事件和市場波動的時候,同樣會感到惶恐,有的會奪門而出,因為他們實在無法忍受眼前的大跌,也因為擔心未來會繼續下跌而感到恐懼。

正所謂一年太久,只爭朝夕。在面對股市下跌的時候,把它看成是價格的波動,還是價值的波動,這非常重要,事實上因為群體性情緒的過激,價格的波動幅度遠遠超越價值的變化,理性的分析才會讓你進行正確的決策,情緒的驅使只會讓你在不斷的失敗中沉淪。

理性,在股市裡一向是稀缺品,這裡距離金錢最近,誘惑與恐懼一路伴隨,我們的每一個人的弱點在紅綠之間都會被無限地放大,我們的認知是否正確,我們的信念是否堅不可摧,同樣可以在這裡得到驗證。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另一種心理是在群體之中,人們總認為隨大流而動,更有安全感,而股市卻往往青睞於能夠逆向而行的人,逆向思維才能夠讓你在這裡活下去,活得好。

都說股市是七虧二平一賺,從常識來分析,如果我們總是隨大眾而行,結果終歸會是與大眾一樣,於是有這麼個很有意思的結論:長期來看,投資中如果你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可能不一定賺錢,但若你站在群眾堆裡,一定會虧錢——或許這就是為了獲得虛假安全感所付出的代價吧。

還有另外一類自詡“精明”的投資者,在遇到市場下跌的時候,特別是在大幅度下跌以後,依然選擇賣出股票,希望以後能與更低的價格重新買入。

但在後來真正在後來能以更低的價格,重新買入股票的人卻寥寥無幾,因為他早已經失去了重新買入的勇氣,一番折騰,反而沒有好結果,一般都是提前下了“高鐵”,無法再上車。

股市的大跌,確實對很多人而言有一定的心理衝擊力,然而在大眾都奪門而出的時候,反而可能會出現極好的投資機會。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優質的公司,不會因為這些無法避免的災難而永遠沉淪下去,它們的產品依然會廣受歡迎,它們的管理或許會與過去一樣優秀,甚至可能因此而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

每一次動盪,都是一次優勝劣汰的過程,企業是如此,股市也是如此,每一輪的大跌,都是一次財富重新分配的過程,聰明的人總能在變化中找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共勉!

重要宣告:

本文內容僅為投資顧問個人觀點,不代表公司立場,僅供參考。文中個股均基於公開資料梳理,不作為推薦,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股票歷史走勢也不能代表未來趨勢。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

李翔

S1440614080023